SIMC名医教您正确认识膀胱癌

 

正确认识膀胱癌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数据,膀胱癌目前位居美国男性常见癌症诊断的第四位。年,全美预计诊断膀胱癌新发病例例,人将死于膀胱癌。患者确诊的中位年龄为65岁,男性为女性的3倍。近年来我国膀胱癌新发病例数增长迅速,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龄患者。

因此,了解膀胱肿瘤的早期临床表现,并正确地认识膀胱肿瘤的诊疗原则,对于该类肿瘤的防治而言意义重大。

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又称表浅性膀胱癌,指未在上皮内浸润性生长,没有形成内翻性乳头状瘤或浸润性癌的一类膀胱癌。该类膀胱癌约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5%-85%,包括膀胱癌Ta期、T1期及Tis期(膀胱原位癌),其中膀胱癌Ta期约占70%、T1期占20%、膀胱原位癌占10%。膀胱癌Ta期和T1期虽然都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二者的生物学特性有显著不同。由于膀胱固有层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因此T1期的膀胱癌更容易发生肿瘤扩散。

  

间歇发作的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典型症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目前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较为明确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规律的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和严密随访可降低复发率和肿瘤进展的风险。很多因素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其中与复发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数目、肿瘤的复发频率等,尤为重要的是肿瘤大小、肿瘤分级。与肿瘤进展最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的病理分级和肿瘤分期。

2、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指浸润深度达到膀胱肌层或以上的膀胱癌,根据年AJCC的TNM分期包括T2-T4期的膀胱肿瘤,约占所有初次诊断的膀胱肿瘤的20%左右,而大约15%-20%初诊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会进展为浸润性膀胱癌。

间歇发作的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膀胱肿瘤的典型症状,但部分浸润性膀胱癌可以下尿路刺激症状为初发表现,甚至可以没有血尿,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提示肿瘤沿肌层生长,恶性程度较高。晚期病人可以出现相关转移症状以及肿瘤消耗性表现,局部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可以导致下肢水肿的出现,在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大量血尿引起的膀胱血块填塞是晚期患者急诊的主要原因。

目前认为确认浸润性膀胱癌的最佳手段是诊断性TURBT,但是由于电切时基底部组织的物理性损伤往往会影响到组织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目前一般认为对于具有高危因素但初次TURBT诊断为浅表性疾病的膀胱癌患者在4-6周后进行二次电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手段,手术范围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膀胱及周围脂肪,输尿管远端;男性还包括前列腺和精囊,女性包括子宫、附件和阴道前壁。如果肿瘤累及男性前列腺部尿道或女性膀胱颈部,则需考虑行尿道抽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必然要配合尿流改道或重建,方法主要包括原位新膀胱手术,Bricker术及输尿管皮肤造口。有研究证明2-4个疗程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延长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长期预后,且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而对于手术病理证实的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术后的辅助化疗有助于延长无瘤生存期。

陈海戈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医院泌尿科膀胱肿瘤亚专业负责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兼任CUA机器人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上海分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医学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国际会员。

专注于膀胱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参与编写了年中国膀胱癌诊疗指南。擅长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术、扩大盆腔淋巴结扩大清扫术等。多年来致力于发展膀胱癌的综合治疗,在国内较早提出新辅助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理念与临床实践。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3项,新药临床试验2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10篇,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Oncogene、JournalofPathology、EBioMedicine、Nanoscal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超过50分。年作为共同参与人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

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出诊地点:上海国际医学中心

*可至各挂号渠道进行预约挂号

编辑:潘锋

审稿:高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ys/14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