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讲到:「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
这么难消化的水,偏偏有人说要多喝,甚至一天喝8杯,信你有鬼哦!
前几天逛知乎,看到这么一个问题:喝水过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底下有一组案例把我吓一跳。多喝水不只是健康问题,还人命关天:
年,美国加州举办了一场憋尿获Wii游戏机大赛(HoldYourWeeforaWii),参赛者要喝大量的水但不能上厕所。28岁的参赛者JenniferStrange喝了7.5升水没有上厕所,获得了二等奖。比赛结束后,她抱怨自己胃不舒服且头晕,当天下午就死了,死因是水中毒。
比赛结束正在接受奖品的JenniferStrange,当天下午她就死了
喝水要命还在继续:
年,47岁的英国女子在外远足时由于大量喝水死亡;
年,年仅17岁的乔治亚州高中生足球训练后因为喝了太多水而丧命
……
喝水为啥会喝出事呢?
如果我们让身体摄入的水量大大超过排出水量,血液中的钠盐浓度会被稀释,致使组织细胞膨胀,水分在体内滞留,就会感觉虚弱无力,恶心呕吐,嗜睡头痛,严重的话甚至神志错乱、抽搐昏迷。
类似这些喝水喝到「水中毒」的境界,算是极端情况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少会有人这样拼命喝水。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喝水的习惯就是好事,喝水排毒、喝水减肥、喝水补水的好事往往难以如愿以偿。
比如下面这些给活法儿留言的朋友:
为什么会喝水喝出湿气、喝出痘痘、喝出湿疹、喝出感冒,就是没喝出健康来?
我们回想一下,那些关于喝水的坑,看看你踩过没?
晨起一杯水,补水排肠毒在经过夜间几个小时的睡眠之后,人体已经处于生理性缺水的状态,睡醒后适量补水确实很有必要。
那为什么有不少清晨喝水的人脾胃都变差了呢?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早晨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经过了一夜睡眠,身体已经充好了电,只等阳气贯通,点火发动身体的各项功能。
而水本是至阴之物,对于胃肠运化力弱、阳虚寒湿盛的人来说,若让自己大口猛灌了一杯不合时宜的水,无异于遏制了阳热之气的生发和输送,不仅亏待了自己的身体,还把水湿外邪招进体内。这就更不必说那些大清早就喝凉水、果蔬汁、奶昔的人了。
所以,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听老辈人的话「起床第一口必温热」,小口慢饮,让脾胃热热身,提醒它要开始工作了。
没事多喝水,润肤促排便所谓大量喝水就促进排便、润养皮肤,不过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罢了。
你真以为排便就是排毒,身体就会变好了?
想想看,大量的水进入消化道,就算是温热的水,本性也难改,对于胃肠来说,都属于阴寒之邪。
如此一来,中焦就被人为增加了阳气的损耗。为了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身体的本能会使得肠道加快蠕动,通过增加排便的方式清除这些多余的玩意,以达到保护中焦的目的。
况且,阴寒水湿之邪频繁造访身体,肠道的功能会受到极大影响,肠粘膜吸收水的能力下降,于是肠内的水分就会相应增多,这也是大量饮水后排便量增加、而且多半大便不成形甚至拉稀的原因。
那么,为何有些人会觉得大量喝水之后皮肤变弹变润变细致,好像皱纹也少了些呢?
很简单啊,难道你不知道水湿之邪在体内大量内停积聚会让人变水肿吗……皮下都是游走的垃圾废液,当然能把皮肤撑得顺滑有弹性,可这明明就是一种病态的现象。
别等到口渴再喝水这里有个逻辑:口渴=缺水,喝水=补水,但身体的运作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说的缺水补水,这个「水」在中医眼里,对应的概念不是简单的H?O,而是体液,或者叫津液、阴液。
我就有个特别爱喝水的朋友,总怕口渴怕缺水,但明明已经每天喝水喝不停,反而经常觉得口渴,甚至出现干燥、上火的表现,特容易心烦,连觉都睡不好。
这种情况就是阴津亏虚了,觉得口渴然后狂喝水的话,情况好的就通过二便出汗排出去了,并没有运化成津液去滋养全身,更糟糕的是连排水都出问题,直接潴留在身体里,变成水肿、小肚子。
光喝水是不顶用的,可以含含桑葚干,虚烦重的人建议每天喝点百合桑葚膏,清热、除烦、安神。
但凡口渴就以为自己缺水,把喝水当做补水的手段甚至任务来执行,这就有点不讲理了,毕竟人体不是机器,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各不相同。
从我们所食所饮的水或水分,到构成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水」,中间需要脏腑和经络参与转化,需要人体精气提供物质动力,方可实现。
女人是水做的,喝水身体没负担那么多的坑,我最佩服这一个,太离谱了!
不止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是啊,大家身体70%都是水。关键是后半句,这个真的是个大大的误会!
文章开头,我们就提到《四圣心源》,里面讲到:水液五谷进入脾胃后,会被脾胃的阳气所消化,而水的消化,比五谷更难。这玩笑就开大了,喝水不仅会对身体带来负担,而且比吃五谷米饭的负担还要大!
水的运化比五谷更复杂。所食所饮之水,要想变成人体的一部分,需要脏腑之间相互配合,将其消化之后变成津液封藏在体内。那么身体是如何运化水液的呢?
上面提到,水是至阴之物。至阴之物,自然是要靠阳气最旺盛的「太阳」去化解,对应到脏腑,便是小肠和膀胱。
小肠又被称为「赤肠」,其性属火,为脾土之母。唯有小肠阳气充足,给脾脏供能,所食所饮之水才能被阳热之气化解为小分子,顺利开始消化的过程。
在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其中的「清」被脾吸收,而后通过肺向全身各处散布,成为滋养濡润的津液;其中的「浊」被输送到膀胱和大肠,经过阳气蒸腾,再次吸收水分,剩下的垃圾就统统排出体外。
所以,喝水究竟是滋养还是负担,并不能一概而论,得看身体能不能化掉。
最后我们来讲讲如何喝水才好?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食饮有节」这句话,我想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很明显,不仅吃要「有节」、「有度」,喝也应当如是。
怎样才能做到饮水「有节」、「有度」呢?做到下面这五点:
不渴不饮
饮必温热
小口慢咽
少量多次
止渴即停
重点讲讲「不渴不饮」。这四个字一定会让很多人疑惑,不是说等渴了再喝水,是身体极度缺水的信号,对健康非常不好吗?
我们感觉到渴的时候再补充水分,恰恰顺应了身体的需要,这个时候,喝进去的水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身体的一部分。顺势而为,对身体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很多时候,身体的本能比大脑形成的后天意识更加敏锐直白。
当然,如果是一整天忙得想不起来喝水,这就不是身体不需要了,倒是可以给自己设置几个提醒的闹钟,每隔3~5小时,就遵照上面的原则,让自己喝一些温热的水。
如果你实在弄不清楚你到底要不要喝水,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自己的尿液。如果你的尿液淡黄,说明你喝的水刚刚合适;如果你的尿液清长像自来水一样无色说明你喝的水多了;如果你的尿液很黄甚至尿赤说明你喝的水少了。
生活中总有无数像喝水一般的小事,也有无数专家、老师、亲戚会给你各种各样的标准、指导、建议。请始终记得,大道至简。信专家信老师信亲戚,为什么就不多信信自己的身体呢?这才是养生的第一要义。
信专家不如信身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ys/1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