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双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为截瘫(paraplegia);颈段脊髓损伤造成四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称为四肢瘫(tetralegia)。定义: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一种严重的致残致伤性疾病。
脊髓损伤分外伤性和非外伤性脊髓损伤(炎症、肿瘤等。)外伤性脊髓损伤常见原因有车祸、高空坠落,运动损伤、意外暴力损伤等。
颈脊髓损伤造成上肢、躯干、下肢及盆腔脏器的功能损害时称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下肢及盆腔脏器功能障碍而未累及上肢时称截瘫。截瘫包括马尾和圆锥损伤,但不包括龈丛病变和椎管外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脊髓休克、运动和感染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脊髓损伤分为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若为不完全性损伤则具有特殊的表现。
流行病学: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因各国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美国的发病率为(20~45)/万,患病率为/万。中国北京地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年发病率为68/万左右,各国统计资料显示脊髓损伤均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在40岁以下者约占80%,男性为女性的4倍左右。国外SCI的主要原因是车祸、运动损伤,我国则为高处坠落、砸伤、交通事故等。
病理生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伤后3小时灰质中出血较少,白质无改变,此时病变呈非进行性、可逆;至后6~10小时,出血灶扩大不多;24~48小时后神经组织水肿逐渐消退。完全性脊髓损伤伤后3小时脊髓灰质中呈多灶性出血,白质尚正常;伤后6小时灰质中出血增多,白质水肿;12小时后白质中出现出血灶,神经轴突开始变性,灰质中神经细胞变形坏死;24小时后灰质中心出现坏死,白质中多处轴突变性。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内的病变呈进行性加重,所以脊髓损伤的急救治疗是很重要的,通常脊髓损伤后6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期。
(三)脊髓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和功能障碍
诊断:脊髓休克、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体温控制功能障碍、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AISA残损分级:
A级:完全损伤→在受伤神经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均不保留,包括S4-S5骶椎节段)
B级:不完全损伤→在受体神经平面以下的感觉功能正常,但是运动功能消失(包括S4-S5骶椎节段)
C级:不完全损伤→在受伤神经平面以下的以下的运动功能正常,超过一半的关键肌的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在受伤神经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正常,且超过一半的关键肌力大于3级
E级: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若未曾脊髓损伤病史则与正常人无异
临床特征
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脊髓休克、运动障碍(四肢瘫或截瘫)、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具有特殊的表现:
中央束综合征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血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生损伤,再向外周扩张。上肢的运动功能障碍比下肢明显。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
半切综合征:常见于刀伤或枪伤。只有损伤脊髓半侧,由于温痛觉神经在脊髓发生交叉,因而造成损伤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
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和痛温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
后束综合征脊髓后部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和痛温觉存在。
脊髓圆锥综合征主要为脊髓無段圆锥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偶尔可以保留龈段反射。
马尾综合征:椎管内腰神经根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马尾的性质是实际上是外周神经,因此有可能出现神经再生而导致神经功能逐步恢复。马尾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可能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
脊髓震荡指暂时性的可逆性的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骨折,甚至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脊髓并未受到机械性压迫,也没有解剖结构上的损害。另一种假设认为,脊髓功能丧失是由于短时间压力波所致,缓慢的恢复过程提示反应性脊髓水肿的消退。此型患者可见反射亢进,但没有肌肉痉挛。
脊髓损伤的治疗要点:
康复评定出神经平面(身体双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若感觉功能不好评定就以运动功能为主。但是T2-L1以感觉平面为主)、运动平面(此平面关键肌的肌力大于3级,此平面以及关键肌的肌力正常)、感觉平面(针刺觉和轻触觉均正常的最低正常皮节)、残损分级评定)
脊髓损伤的并发症治疗: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是T6以上脊髓节段损伤所致,患者表现为头痛,突发性高血压、脉搏突然减弱或加快等。致病原因是膀胱和肠道过度膨胀,祛除致病因素即可缓解。
骨化性肌炎:多发生于髋关节,若脊髓损伤患者合并低热则可考虑此病。治疗时用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冰敷、影响关节活动时可手术摘除。避免过度用力挤压,以免加重病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dzz/1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