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多由脊髓损伤、累计下尿路神经功能的疾病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尿意消失、尿失禁、排尿困难等症状,且可能合并尿路感染、结石、肾积水等表现,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多采用药物治疗和间歇导尿膀胱训练的方法,尚无一种标准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为观察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选取了70例患者分组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6月-年6医院接受诊治的70例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常规治疗者25例归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治疗者45例归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2~52岁,平均(31.8±7.6)岁;病程1~30个月,平均(13.2±5.3)个月;ASIA分级:A级25例,B级10例,C级8例,D级2例;膀胱感觉减弱者25例,膀胱感觉消失者2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4~49岁,平均(31.3±7.3)岁;病程1~28个月,平均(13.0±5.2)个月;ASIA分级:A级14例,B级6例,C级4例,D级1例;膀胱感觉减弱者13例,膀胱感觉消失者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近11个月内无泌尿系统感染病史,无合并膀胱感觉过敏、严重植物神经反射亢进、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体内均无起搏器等置入物。
1.2方法
(1)对照组行间歇导尿膀胱训练,4次/d。
(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膀胱腔内电刺激治疗和经皮膀胱电刺激治疗,两种电刺激方法在同一天实施。
膀胱腔内电刺激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将容量为膀胱测压容量一半的生理盐水注入到患者膀胱腔内,选用KEYPOINT型盆底电生理仪,经尿道将膀胱刺激电极放置到膀胱腔内,给予频率为15Hz的电刺激,根据患者感觉调整刺激强度,每次治疗1h,每周5次,以1个月为一疗程。
经皮膀胱电刺激治疗:选用LGT-A力合膀胱仪进行治疗,于两侧膀胱角、膀胱前后壁各放置1个电极片,电压设为36~70V,刺激电脉冲频率设为25~65Hz,电流强度以不产生痛感为宜,每次治疗40min,每周5次,以1个月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采用ASIA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膀胱感觉功能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初始尿意容量和强烈尿意容量,初始尿意容量即在膀胱充溢过程中患者最早出现尿意时的膀胱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即患者出现强烈尿意时的膀胱容量。膀胱感觉根据患者最初排尿感分为正常、过敏、减弱、消失,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感觉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膀胱感觉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中膀胱感觉正常、过敏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膀胱感觉减弱者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ASIA评分、尿意容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SIA感觉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初始尿意容量和强烈尿意容量明显小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初始尿意容量及强烈尿意容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SIA感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初始尿意容量及强烈尿意容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脊髓损伤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会表现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失调等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易出现膀胱感觉功能、收缩力、稳定性等方面的异常,其中膀胱感觉功能障碍最为常见。
膀胱感觉是指大脑皮层对下尿路神经信号的感知,这种信号包括尿意、疼痛等,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由于膀胱感觉减弱或消失,导致排尿障碍,造成排尿困难、排尿延迟、排空不全等,另外患者对膀胱容量的判断也出现障碍,无法在感知到膀胱充盈后排空膀胱,造成膀胱黏膜损伤,甚至导致膀胱肌层损伤。目前通常采用间歇导尿膀胱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通过使膀胱周期性的扩张和排空,恢复期正常生理状态,但其在治疗尿失禁方面效果不佳。
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在近几年逐渐兴起,诸多研究表明通过电流刺激盆腔组织器官或支配这些组织器官的神经纤维和神经中枢,可影响神经通路活动,进而改变膀胱尿道的功能状态,改善排尿功能。
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以特定形式的电流刺激特定的部位,并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或神经,而是通过间接的神经调节,改善靶器官的功能甚至结构,并在停止治疗后,仍可保留靶器官的部分功能,其普遍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刺激盆腔组织器官或支配这些组织器官的神经纤维和神经中枢,对效应器产生直接作用,或影响神经通路活动,进而改变膀胱尿道功能状态,达到改善排尿或储尿功能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膀胱腔内电刺激及经皮膀胱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膀胱感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初始和强烈尿意容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小于治疗后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膀胱感觉功能,恢复其对膀胱容量的感知,使其在膀胱安全容量期内排空膀胱,避免了上尿路损伤。
膀胱腔内电刺激主要通过刺激逼尿肌引起膀胱的收缩,调节膀胱功能,促进膀胱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反馈回路的恢复,调节排尿反射的神经通路,改善膀胱感觉神经传导及膀胱壁感受器对压力感知的敏感度,唤醒患者对膀胱容量变化的感知,有助于患者自主根据对膀胱容量的感知进行导尿。
经皮膀胱电刺激通过电流刺激两侧膀胱角、膀胱前后壁处的皮肤,间接刺激骶神经,从而促进膀胱血液循环,激活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通路,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症状。
王金宝等在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得出给予电刺激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初始尿意容量由治疗前的(±45)ml降低至(±40)ml,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22)ml;强烈尿意容量由治疗前的(±41)ml降低至(±80)ml,而对照组治疗后强烈尿意容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升高,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了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综上所述,可知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感觉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本文选自《中外医学研究》第16卷第10期(总第期)年4月
作者:喻志勇
作者单位:医院
(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zz/1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