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在临床上常有“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说法。
水湿痰饮的形成因痰从肺出,所以人们多认为肺生痰。但中医认为是水行不利之象,是与其他脏腑均密切相关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致病因素都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它们直接影响相关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
水代谢由肺、脾、肾三脏所主水谷入胃后,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脾主运化水湿,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湿邪侵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
?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故有“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水湿内停的根本原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
脾将食物和水转化为营养物质、津液,供人体各个器官需要。
久坐久卧,运动量小,饮食不规律或生活不规律,劳累过度、思虑过度,压力大等都会导致脾的功能失调,就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导致水湿内停。
停积胃中,则呕吐。
停积在肠道,导致泄泻。
停在肌肤,导致水肿。
停在肾脏,导致小便不利。
水湿凝结成痰,痰蒙脑部,导致眩晕。
采用张仲景《伤寒论》利水渗湿剂的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利水渗湿;
宋代的国家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湿症祖方、基本方——平胃散(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益气健脾和中
木香温中和胃,行气止痛;
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
1、消化不良人群,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人群,肠炎人群;
2、小便不利人群;大便粘腻人群;水土不服人群;饮食不规律人群。
3、身体浮肿人群;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人群。
4、痛风人群,痛风在中医上叫做风湿痹;
5、久坐久卧,气血不活人群;
6、眩晕症。脑供血不足、心脑血管引起的头晕症。发作时的特征是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晕,甚至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
7、常饮酒人群,饮酒者可于饮酒前半小时服用。
1、慢性肠炎、结肠炎:香砂胃苓丸+炎可宁/小檗碱
2、心源性水肿、肺心病:香砂胃苓丸+保心宁片+宁心宝
3、痛风:香砂胃苓丸+酮洛芬肠溶胶囊
4、湿疹:香砂胃苓丸+连翘败毒片
5、浮肿:香砂胃苓丸+精芪双参胶囊
6、肝腹水:香砂胃苓丸+肝胆双清口服液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zlyy/1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