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湿,寒湿缠身百病生,不少人体内都有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有的人一到秋冬时节,就会觉得四肢冰冷,这也许就是体内的寒湿在搞鬼!
寒湿变化极大,病变亦多,合于人身,除少阳经外,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均易病湿。脾胃居中,为湿土,湿邪侵入人体后,极易与脾胃土气相合。湿从寒化,则多病寒湿。湿从热化,则病湿热或湿温,不属本病范围。体内寒湿可谓是万病之源呀,怎么去除呢?
一、太阳寒湿应有经腑不同之分。
、经证
太阳经证多因露卧卑湿,衣裹冷湿,汗出入水中浴等感受天地雨露之湿。
主症:发病急骤,恶寒发热,头身重痛,甚则筋痛拘急。舌白,脉浮缓。
治法:温经散寒。
2、腑证
太阳经气未罢,寒邪随太阳经气下入膀胱,致膀胱寒水之气不化,发为膀胱寒湿。
主症:头晕恶寒,少腹冷痛而胀,小便不利,口渴饮热。苔白厚,脉沉缓。
治法:温阳化气。
二、阳明寒湿应有经、腑之分,且系表里之别。
、经证
经证的病因亦多外邪,以阳明主肌肉,在肤表之邪未尽,而传于阳明之表。
主症:头额胀痛,遍体肌肉酸胀,关节疼痛,不饥。舌白,脉缓。
治法:除湿解肌。
2、腑证
既有口食寒物,又有鼻吸寒气,更有过用寒凉阴润之药物,皆入胃中化生寒湿。
主症:胃脘冷痛,痞闷不适,甚则呕吐清水,不喜食。苔白滑,脉缓。
治法:温中散寒。
三、太阴寒湿三阴寒湿均无腑证,只有虚实之分,所谓虚,是指正气虚;所谓实,是指邪气实。故辨证用药各有不同。
、实证
主症:痞结胸满,不饥不食,苔白厚,便不爽,脉缓。
治法:苦辛通降,温脾除湿,轻则半苓汤,重则厚朴草果汤。
2、虚证
主症: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舌白滑甚则灰,脉迟。
治法:散寒通阳。
四、少阴寒湿、实证
主症:头晕眩欲倒,身体肌肉跳动,心悸畏寒,骨节疼痛,二便调和。舌白,脉沉细缓或迟。
治法:温阳散寒。
2、虚证
足少阴肾经为元阳之根,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肾阳虚衰,脾阳亦因之而衰。
主症:头晕畏寒,手足不温,骨节酸痛,脚跗浮肿,懒言少气。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治法:温阳补虚。
元阳虚甚,体寒骨痛者,宜温补元阳。
久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者,宜温阳补虚。
五、厥阴寒湿主症: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此寒湿入于任脉发为疝者)。
治法:温阳散寒湿。
寒湿久郁厥阴经脉,入于血分,手足厥寒,脉微细欲绝,宜加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dzz/1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