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丛中一点绿,与众不同说膀胱

 

膀胱在英文里面可以简单地翻译为bladder,我在金山词霸里《美国传统词典(双解)》中找到了比较详尽的解释:AnatomyAnyofvariousdistensiblemembranoussacs,suchastheurinarybladderortheswimbladder,thatserveasreceptaclesforfluidorgas.

膀胱,囊:一种可膨胀有膜囊状物,如膀胱或鳔,作为储存液体或气体的器官。其准确的翻译应为urinarybladder或vesicaurinatia,再翻译成中文就是尿脬(suīpao)。在我的印象里,老家说尿脬一般指两种东东:一个是人尿脬;另一个是鱼尿脬,统称尿脬。就现代人的常识而言,很难理解将这两个玩意儿放在一起命名,又何况是难能可贵的中西合壁般地统一。

从胚胎发育来看,鱼的鳔和肺是同源器官,两者同出于胚胎期原肠管的突出;而作为尿道上皮的延续,膀胱和呼吸道上皮、胃、肠等都是从中胚层发育而来。由此看来,说鱼鳔和膀胱是同源器官有点不合适,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二者还是有一定渊源的,所以都叫尿脬还是说得过去的。

膀胱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六腑之一。我们来看看中医人体脏器各自的名称:分别是五脏:肺、心、肝、脾、肾;六腑:大小肠、胆、胃、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看出问题来了吗?基本上所有的脏器都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肠有大小之分,但都可以叫做肠;焦有上中下之别,却都是称做焦;还有女子胞,即使不带女子的话,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一个胞字了事,完全可以搞定——而膀胱却不行。换句话说,无论单说“膀”还是单说“胱”,都不足以完整地表示这个脏器而不发生歧义。那么,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膀胱的这几个字:

“膀”是个多音字,古文有时候也写作“髈”,笼统地讲,是指动物上肢连接躯干部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肩膀”、“臂膀”、“翅膀”等词语中的那个部位。而仔细考究起来,“膀”似乎指得胸大肌或背阔肌连入肱骨大小结节的部分,就象常形容壮士长得“膀阔腰圆”或“膀大腰圆”一样,说“膀”又大又阔,实非这两块地方莫属了。另外逢年过节打猪肉,买一个“膀扇子”,切得差不多也是这个部分;“胱”似乎就是为了写“膀胱”而诞生的。本来就没有这个字,而之所以造出这个字来,似乎也是更多地考虑到视觉的需要,因为更早的时候就是写作“旁光”的,而在比较早的古代训诂书籍中根本找不到这个字。现在看来,无论怎么说,“膀胱”都是比“旁光”看着顺眼和专业的;“脬”在《说文》里面指得就是“旁光”。然而,这个字很值得玩味的:在很多情况下,右边的“孚”的古字义被解释为与“孵”相关的意思。要按这么说,这个字应该是和嬎蛋或者孵化有关的意思,怎么也不会和尿脬联系起来,何况鸟和鸡们根本就没有尿脬。更有意思的是,在《诸病源候论》以及《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一部分“胞”也是当作“尿脬”来用的。足见“脬”和“胞”的关系密切,不同的就是卵生和胎生而已。但不管是卵生还是胎生,似乎扯上尿脬的话,也总有点跑题吧。

我们回过头来在看看“膀胱”,抑或是“旁光”。

这个词,无疑在《内经》时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如果说《内经》的叙述还不够精确的话,《难经》的描写则实在是有点雷人:重量、体积和容量全部有数据支持,单位量级分别精确到铢、寸、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g、2cm、20ml。不过雷人归雷人,还是留下一个遗憾的,就是膀胱上口的问题,一直到清乾隆御纂《医宗金鉴》的时候,都过了快年了,这个上口还没有被发现,于是索性鉴定为“无上口”。因为“没有”上口,所以尿的产生相对古人来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对于其个中机制就只能靠推理了。幸好,这种推理对于治疗的影响并不大!

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医学的理性化发展是从古代解剖知识开始的;但是还有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中医的解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解剖学,在进入极度文明之后,封建的人文礼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解剖学的发展。重道轻器的思想使中医解剖学无论在客观还是主观上,都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其发达程度,至今仍为现代医学科技所难以企及。

转入正题:从《内经》的“女子胞”和“胞”开始,似乎在隋唐时代的医家在对于“胞”和“脬”,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女子胞”和“尿脬”,或者子宫和膀胱——的区别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这种模糊认识不仅仅是出于解剖关系上的毗邻,更重要的是来自临床直接的体验:几乎所有的妊娠妇女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异常”和后期的浮肿。所以,在当时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倾向下,很容易造成这种歧义的。

以下是我的推断

1)中国古代的医家至少自秦汉时期就分别对于子宫和膀胱的功能和结构有所认识;2)最初的造字,和稍后的实证,都对于“胞”和“脬”的区别,产生了模糊的干扰;3)为最大程度地达到学术的严谨和表述的正确,对于人体储尿排尿的器官,不再沿用早期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而重新组字进行命名。

这就是“旁光”,后世的“膀胱”。既不象形,也不会意,似乎还带上了一点符号学的意味。除此之外,还能作何解释呢?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dzz/13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