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治疗皮肤病的药膏是什么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yinanzazheng/46557.shtml
说到冬病夏治,
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
上医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
最好的医生是让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防止得病。
圣明的人,在人们还没有犯错的时候就告诫人防止他犯错。
通俗讲就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
而是要在没生病前就预防疾病。
咋防呢?
这位大侠,
我看你骨骼清奇,本性纯善,
我这里有一本养身秘籍,送你不谢!
日后记得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任务非你莫属~
“冬病”是什么?“冬病夏治”正是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应用。
所谓“冬病”就是就是“寒病”、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古人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意思就是心是主力热源,而肾则是辅佐的热源,一君一臣。
肾在身体中的地位就像一个小火炉,当心脏扑通扑通有力地往下传递热能,一路消耗了不少的时候,肾在下面重新把血加热,又往上传递热能。
冬天天气寒冷,身体也就比平时的温度低,消耗的热能更多,于是到肾那里的时候,一切对它来说都太冷了,“小火炉”感觉收到了伤害,想放弃人生。
这个就叫“肾阳”伤了。
为什么冬病夏治效果好?医院神内科齐爱军主治医师介绍,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很难达到满意效果。
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而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
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会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冬病”怎么治呢?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
1
三伏贴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源于清朝的中医疗法。清·张璐《张氏医通》中记载: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麝香、生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位治疗冷哮。
三伏贴适应症
主要治寒症:
敷贴常用穴位
今年贴敷时间
今年有四个“伏天”,所以要贴四轮“三伏贴”:
贴敷注意事项
禁孕妇、严重心肺功能不足、过敏体质、皮肤溃破、热症如感冒发烧者禁忌贴敷。
慎2岁以下慎重贴敷;久病、体弱、消瘦者慎重敷贴,或遵医嘱。
贴敷后
■避免冲冷水澡,室内空调温度过低。
■忌食生冷、海鲜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饮水、饮食清淡,可适当温补。
■局部皮肤会出现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还可能出现大水疱。敷药处皮肤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等自然反应。
■应对小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用外用湿润烧伤膏以减轻不适。
■应对大水疱: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并消毒,外用消毒染膏避免感染。
2
自然发汗自然发汗法也是排除体内寒邪的好方法。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淤毒及时排出。
3
少吹空调少贪凉不管使用那种方法,都应避免贪食冷饮和长期待在空调房中。
冷饮从肠胃而入、冷气从皮肤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
中医讲究“三分治,七分养”。不贪凉,空调温度不要调得过低,饮食清淡,除此之外,还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防病抗病能力。
总之,
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
所谓“治未病之病”,
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
纠正阴阳之偏。
“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来源:医院,《三秦百姓健康》杂志,人民网
编辑:陕西百姓健康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zz/1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