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正文第十五天
蓄血症、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1],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2]故也,抵当汤主之。
[1]结胸:病证名。其病机为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指太阳之邪在表不解而化热,随经脉入里,深入下焦血分,与瘀血结滞在里。
讨论蓄血重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和治法方药。
本条为倒装句“抵挡汤主之”一句应接在“下血乃愈”之后。“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为作者的自注句,以补充说明太阳蓄血证的成因和病机。
太阳病六七日,为表邪入里之期,病情处在或愈或变之时。条文中说明了表证仍在,但脉象却见“微而沉”,此为外邪已开始内陷入里。表邪内陷,有偏于上与偏于下之不同。若偏上结于胸膈,可以形成结胸证;本条则是邪气内陷偏于下,外邪深入下焦血分,血热互结而形成太阳蓄血证。故张仲景明确指出:“反不结胸”、“以热在下焦”。“小便自利”,提示病在下焦血分,膀胱气化功能未受影响,以除外太阳蓄水证。
病机:瘀热互结,病在下焦
主症: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
治法:破瘀泻热
方药:抵挡汤(水蛭、虻虫、大黄、桃仁)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1]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2]也,抵当汤主之。
[1]无血:无蓄血证候。
[2]谛:确实无误的意思。
补充蓄血重证的脉症,并强调小便自利对于诊断下焦蓄血的意义。
本条承接条,进一步补充了蓄血重证的症状。
太阳病出现身黄,可由湿热和瘀血的因素导致,若属湿热发黄,则是由于表邪不解,热不得外泄,与太阴之湿相合,熏蒸郁遏,影响肝胆疏泄,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因湿无出路,还可见小便不利,少腹硬等症状,身黄为阳黄,且身、目、小便俱黄。若属热与血结的下焦蓄血证,发黄的病机则为瘀血停滞,营气不能敷布,身黄为皮肤黯黄,而双目、小便不黄。
由于病不在膀胱气分,没有影响到膀胱气化作用,故小便自利。脉脉沉结为血瘀气滞,少腹硬为热与血结于下焦,如狂为瘀热影响心神,使神志错乱。
与条脉微而沉、少腹硬满、发狂相类,仅程度上略有差异,故云此“血证谛也”。辨证既明,确系下焦蓄血证,自然当用破血逐瘀的抵挡汤治疗。
可见,湿热与蓄血虽均可导致发黄,但病机不同,而小便之利与不利是辨证要点之一,对临床辨别是否为下焦蓄血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1],宜抵当丸。
[1]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从抵挡丸服法看,亦可解释为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论述蓄血证病势较缓的证治
“伤寒有热”为太阳在表之邪未解,今与少腹满并见,说明病邪已深入下焦之里,已非单纯表证。而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均可见少腹满,若少腹满而见小便不利,为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下焦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所致,属蓄水证。今少腹满,小便“反利者”,说明是血蓄下焦的太阳蓄血证,故条文指出“为有血也”,再一次强调辨小便通利与否,是辨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既属太阳蓄血证,自当用攻下瘀血之法。本证仅见少腹满,没有少腹急结、硬痛之象,也没有如狂、发狂的证候,说明热与瘀都较轻,证情较缓,为蓄血之缓证。故在治疗上以攻下为治则,但宜用药力和缓的丸剂。
抵挡丸的药物组成与抵挡汤相同,但减少了水蛭、虻虫的用量,加大了桃仁的用量,并且改汤剂为丸剂,作用相似,但却寓有峻药缓攻之意,为逐瘀泻热的和缓之剂。
本方服法为以水煮丸,取药汁及药渣一并服下,兼取汤剂与丸剂之长,意在使药效迅捷而药力轻缓绵长。
病机:瘀热互结,病势较缓
主症: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黯,脉沉涩或沉结
治法:攻逐瘀热,峻药缓攻
方药:抵挡丸(水蛭、虻虫、大黄、桃仁)
、阳明证,其人喜忘[1]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1]喜忘:喜作“善”字解。喜忘即善忘、健忘之意。
论阳明蓄血的证治
阳明蓄血证,是阳明邪热与胃肠宿有的瘀血相结而成,血不妄行,而成蓄积。心主血,主神明,阳明邪热与宿瘀相合,血蓄于下,下实上虚,心神失养,心气失常而见喜忘,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大便虽硬而反易,且色黑,正是阳明蓄血证的特征。邪热灼伤津液,大便必硬;瘀血离经,其性濡润,与硬便相合,则化坚为润,大便排出反易;大便潜血,其色黑亮如漆。如果是阳明里热证的大便硬,则是病在气分,胃肠燥结,则大便秘结而难下。本证为阳明蓄血证,治疗宜用抵挡汤以泻热逐瘀。
蓄血有太阳蓄血和阳明蓄血两种,同为热与血结,均有神志异常症状。此为其同。太阳蓄血证,为太阳表邪入里化热,随经入腑,热与血结在下焦,可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发狂等症。阳明蓄血证,为阳明邪热与久有之瘀血相结在肠,心神失养,可见喜忘,大便虽硬而易出,其色必黑等症。
太阳蓄血证多为“新瘀”,阳明蓄血为“本有久瘀血”,也即内有“宿瘀”。辨太阳蓄血证关键在于小便利于不利,辨阳明蓄血证关键在于大便黑与不黑、难与不难。此为其异。二证成因和证候虽有差异,而其病机均为邪热与血相结,同为蓄血证,所以治疗都可以选用抵挡汤以泻热逐瘀。
病机: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
主症:发热,善忘,消谷善饥,大便虽硬而反易且色黑,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利,脉数等.
治法:泻热逐瘀
方药:抵挡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辨阳明腑实与有瘀血的证治
病人无表里证,是指既无恶寒、发热、头痛等太阳表证,又无腹满硬痛、潮热、谵语等阳明里实证。但病人发热持续七八日之久而不解,应当考虑邪热在里。虽脉浮数,又无表证,说明可能为阳明热盛于内,蒸腾于外,可以用下法以泄其热。
如果下后脉浮已去,而数脉不解,当是胃肠气分之热已去,血分之热不减。而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又不见大便,则证明邪热不在阳明气分,而在血分,血分之热合于胃则消谷善饥,合于肠灼伤津液则不大便。如果热在阳明气分,化燥伤津,形成阳明腑实证,则其人当不能食,而非消谷善饥,故虽不大便,而非阳明腑实证。此为胃肠中瘀血已成,乃血瘀热结之证,治疗宜抵挡汤泻热逐瘀。而“发热七八日”,验之临床,也多属持续性低热,为瘀血发热的特征。
此证除消谷善、至六七日不大便、脉数以外,其主证还当与第条蓄血证“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以及太阳蓄血证“发狂”、“如狂”、“少腹急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结”等症同参,综合辩证分析,才能确诊无误。
编辑:陈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天医堂推荐编校发表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一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二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三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四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五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六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七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八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九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十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十一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十二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十三天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十四天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医院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zlyy/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