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by:桐君小英俊
医学指导:东聿
茯苓
前几天科普区讲了一次湿气,那这次专业区,就谈谈渗水利湿药,茯苓。
茯苓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寄生在朽木上的一种真菌,和木耳、蘑菇有点像。
因多生在松木上,古人便认为茯苓是松树神灵伏结而成,写作“伏灵”,后来渐渐变成了“茯苓”。
1.去湿佳品
茯苓的药性,非常平和,不温不凉,药效简单说就三条:利湿、健脾、安神。
茯苓专泄肺、脾、肾中水湿,将其导入膀胱,排出体外,这是茯苓主要作用。
现在教科书上只说入脾、肾,不提入肺的事了,但历代典籍对此多有记载,不应忽略茯苓入肺的事实。
当然,若茯苓单纯只能利水渗湿,那它算不上“去湿佳品”,因为同样作用的中药太多了。
它的特殊点在于:药性平和,去湿而不伤正。
一般的去湿药,在排出水湿的同时,把握不好用量,会把正常的津液一块给排了,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感觉,这叫“既去湿又伤正”。
而茯苓药性平和,缓缓去邪,几乎没有副作用,其次只去水湿,不伤津液。
有人做实验就发现,给正常小鼠用茯苓,尿量是没有变化的,说明没有多余水湿时,茯苓并不会把身体里的津液给泄出来,颇有杀敌不扰民的范。
再加上茯苓不温不凉,所以不管湿热、寒湿,几乎所有水湿、痰饮病,都可以多多少少配伍茯苓。
主创君鉴定一个人是养生专家还是养生砖家,有时就看他推荐的去湿方,是薏米红豆还是茯苓。如果是前者,那多半是随大流的,若是后者,说明还是懂些中医的。
2.亦能健脾
茯苓第二个作用是健脾,但我们要对它的健脾作用有一个正确认识。
茯苓的健脾,与人参、黄芪、白术不同,参、芪、术是通过补脾胃之气来健脾的,就像给脾充电一样。
茯苓这种直接补脾作用,也有一点,但非常弱,那为什么我们还说茯苓能健脾呢?
因为,脾胃除了负责消化吸收,还要负责水液代谢,它每天收集全身的废水,再把这些水排进膀胱。
某一天脾干了8小时活,累得不行了,发现还有很多水湿没有排,正准备撸起袖子加班,结果茯苓跑过来替他把这些水排了,脾就可以下班休息去了。
这就是虽未补脾,胜似补脾。
所以要正确理解茯苓的补脾,这是一种间接作用,并非直接作用,对单纯脾虚无湿的人,不要错误的使用茯苓,应首选参、芪、术一类。
另外,茯苓尚有宁心安神的作用,给心悸、不安的人用茯苓,有一定效果。
因水饮凌心导致的心悸,茯苓最合适不过。因虚所致的心悸,也可用茯苓,以健脾宁心,标本兼治。
3.不同部位有不同用法
收获茯苓之后,把它的褐色表皮剥下来,这就叫“茯苓皮”,专用于皮肤水肿,是取了以皮治皮的思维。
而贴近松木的部分,称为“茯神”,一般认为茯神侧重于宁心安神,但看历代诸家的经验,茯神的安神效果似乎没有明显优于茯苓,二者或许可以画个约等号。
切开茯苓,里面白色的就是白茯苓,即常用的茯苓,发红的叫赤茯苓。(朱茯苓是指朱砂拌茯苓,和赤茯苓不是一回事)
关于白茯苓和赤茯苓的药性,还是颇有争议的,历代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说“白补赤泄”:白茯苓偏于健脾,赤茯苓偏于泄利。
一说白入肺与膀胱,赤入心与小肠。
一说白入气,赤入血。
一说白茯苓渗水利湿,赤茯苓能去湿热……
各种观点,颇为繁杂。主创君拿不定主意,只好查了一下化学成分,聊以释之。
可以发现,具有渗水利湿作用的茯苓酸,赤茯苓中含量明显高于白茯苓,约有四倍差距。可以推测,赤茯苓的利湿之力,较白茯苓更为骏猛。
所以,白茯苓祛湿比较温和,无伤正耗津之弊,赤茯苓则不一定这么保险了,这就类似,你能喝四杯25°的水,但不能喝一杯°开水。
我认为,“白补赤泄”说,似乎更为合理,对于脾虚湿盛者,宜白茯苓,水湿壅盛而体壮者,可用赤茯苓。
欢迎投喂猫粮~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zlyy/1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