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重点环节的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九、标本采集错误
十、术前准备未落实
十一、术中体位/手术部位错误
十二、手术患者错误
十三、手术物品清点不对数
十四、蒸汽泄露或灭菌器故障
十五、无菌包发放错误
十六、灭菌物品质量不合格
十七、环氧乙烷气体泄漏
十八、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故障
十九、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故障
二十、体温计意外损坏应急处理流程
二十一、导管脱落
(一)气管套管脱落
(二)气管插管脱出
(三)动、静脉置管脱出
(四)脑室引流管脱落
(五)胸腔引流管脱落
(六)T管脱出
(七)胃管脱出
(八)导尿管脱出
(九)腹腔引流管脱出
二十二、患者跌倒/坠床
二十三、患者烫伤
二十四、患者窒息(包括误吸)
二十五、患者自杀
二十六、患者走失
二十七、危急值报告
二十八、使用常用仪器和抢救设备故障意外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
(二)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
(三)除颤仪使用故障
(四)心电监护仪使用故障
(五)输液泵/注射泵使用故障
九、标本采集错误
1.掌握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2.了解临床不合格标本的常见原因。
(1)标本采集容器选择不当;(2)标本采集的时机不当;(3)标本采集部位不当;(4)采集量不合要求;(5)标本采集的方法不当;(6)患者名称和标本名称不符;(7)标本送检超时。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前、中、后查看标本与患者姓名是否一致,标本摆放整齐,对号入座,合血标本需双人核对并签名。
4.避免同时采集多个患者的标本,必要时,标本务必分开放置。
1.一旦发现标本采集错误时,报告护士长或科室负责人,查明具体错误,及时处理错误标本。
(1)若标本还未送至检验科时,及时找出标本,进一步核实,明确具体错误后处理错误标本。
(2)若标本已送至检验科或血库,立即电话通知相应科室,停止检测,并由专人至相应科室将错误标本收回,进一步核实,明确具体错误后处理错误标本。
2.及早时采取补救措施。
3.要牵涉患者重新采集标本时,应先向患者致歉并说明原因,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谅解后,重新采集标本。严格按操作规程重新采集标本。
4.报告和分析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一旦发现标本采集错误时→报告护士长或科室负责人,查明错误和处理→①若标本还未送至检验科,及时找出标本,进一步核实,明确具体错误后处理错误标本→②若标本已送至检验科或血库,立即电话通知相应科室,停止检测,并由专人至相应科室将错误标本收回,进一步核实,明确具体错误后处理错误标本→及早时采取补救措施→牵涉患者重新采集标本,应先向患者致歉并说明原因→重新采集标本→报告和分析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术前准备未落实
1.责任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医嘱后,通知患者及家属。
2.责任护士根据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3.如有特殊情况术前准备未落实,责任护士予以交班。
4.每天下班前,责任组长及护士长检查每个患者每项术前准备是否落实到位。
5.接患者时,责任护士再次检查术每项前准备是否落实到位。
1.一旦术前准备未落实,通知医生、护士长及手术室,评估是否影响手术进行。
2.视对手术影响情况,耐心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进行有效沟通。
3.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术前准备未落实→通知医生、护士长及手术室,评估是否影响手术进行→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采取补救措施→健康宣教→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术前准备未落实→通知医生、护士长及手术室,评估是否影响手术进行→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采取补救措施→健康宣教→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一、术中体位/手术部位错误
1.手术医生于术前一天与患者及其家属核对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用不易褪色的标记笔按要求在手术部位做好标识。
2.手术室护工到病房接手术患者时,与病区护士一起,持病历及手术通知单到床旁与患者及家属核对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信息。
3.手术室护士接患者进手术间时,持手术通知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信息。
4.麻醉之前、切皮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严格执行三方核查。
5.安置体位之前,手术医生仔细阅读患者影像资料确认病变部位。
6.术前根据体位要求、患者体型准备合适的体位垫和约束带。
7.严格按照手术体位安置的流程和要求,安置体位时充分暴露手术野,保障患者安全,让患者处于舒适的功能位置。
8.安置体位后,巡回护士检查手术体位,避免影响患者呼吸循环,避免过度牵拉肢体,受压部位衬以软垫,避免皮肤软组织受损,注意保护男性患者阴囊、女性患者乳房。
1.术中发现手术部位错误,立即暂停手术,重新核对病历资料,确认手术部位。
2.报告护士长,护士长立即上报各级主管部门。
3.主管部门领导、主刀医生、手术室护士长共同协商处理。
4.如果手术部位正确,体位安置不当、不能充分暴露手术野,或随着手术时间的推移发生手术体位变化,巡回护士松开约束带,检查是否存在影响呼吸循环、肢体过度牵拉和局部受压等,请麻醉、手术医生协作,调整手术体位至正常位置,如发生上述情况,妥善处理,报告护士长。
5.再次检查手术体位是否安全及符合手术的要求,固定患者体位,继续手术。
6.术后进一步处理,详细记录、交班。
7.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术中手术部位错误→停止手术,核对病历资料确认手术部位→报告护士长→报告管理部门→主管部门领导、主刀医生、手术室护士长共同协商处理手术部位正确,手术体位移动或错误→暂停手术→巡回护士松开约束带,检查是否存在影响呼吸循环、肢体过度牵拉和局部受压等→手术、麻醉医生协助调整至正确手术体位→再次检查手术体位正确及安全性,约束带固定→妥善处理上述情况→继续手术,报告护士长→术后进一步处理→详细记录、交班→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二、手术患者错误1.手术患者按要求佩戴手腕带。
2.接手术患者时,手术室护工与病区护士到床旁核对患者及手腕带信息,手术切口标记,双方签名。
3.熟练掌握查对制度,严格实施三方核查,正确核对患者并准确填写《手术患者安全核对表》。
4.护士长随时督查三方核查落实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总结,杜绝手术患者错误发生。
1.手术开始前发现患者身份有误,立即停止后续一切手术相关流程,请有执业资格的本院医务人员再次核对患者病历资料、手腕带信息,开放式提问患者身份信息,并追踪原计划手术患者去向。
2.确认患者错误后立即报告值班护士长,并与主刀医生联系,做好沟通安抚工作。若继续手术,尽快安排手术;若协商取消手术,手术人员护送患者返回病区。
3.手术开始后发现患者错误,立即停止手术,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报告值班护士长、相关手术科室主任、医务部、护理部协商处理。
4.手术结束后发现患者错误,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暂停送患者出手术间,报告值班护士长、相关手术科室主任、医务部、护理部协商处理。
5.保护好现场,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尽全力采取补救措施,做好患者及家属安抚及善后工作。
6.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1.手术前发现手术患者错误→停止相关操作→再次核对患者信息→立即报告值班护士长和主刀医生,尽早妥善安排手术或取消手术并查询原手术患者去向→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2.手术开始后手术患者错误→立即停止手术→报告值班护士长、相关手术科室主任、医务部、护理部协商处理一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3.手术结束后发现患者错误→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暂停送患者出手术间,报告值班护士长、相关手术科室主任、医务部、护理部协商处理→保护好现场,尽全力补救→护送患者回病区,安抚患者及家属→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三、手术物品清点不对数1.严格执行手术物品清点制度。
2.巡回护士及洗手护士提前15分钟检查器械及敷料完整性,正确清点。
3.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及洗手护士三人于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后,缝合皮肤后四次清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准确记录数目和完整性。
4.保持手术间、手术台整洁有序。接台手术,切皮前更换污物袋,清理手术间。
5.洗手护士准确传递物品,观察并知晓进入切口内的敷料、缝针等。
6.手术中物品掉落或增加,洗手护士及时告知巡回护士,在护理记录单上及时记录。
7.使用X线显影敷料,洗手护士不得随意剪、撕敷料。
8.严格交接班制度与流程,原则上洗手护士不交接,巡回护士实施清点对数后交接,护理记录单上签名。
1.手术当中发现敷料及器械掉落时,医生要及时通知洗手护士,洗手护士通知巡回护士及时捡起掉落的器械、敷料,并确认为本台手术器械、敷料后,放置到扇形桌的第二层。
2.关闭体腔(切口)前发现器械、敷料不对数或有缺损时,及时告知手术医生,暂停手术。
3.洗手、巡回护士反复查找手术间、手术台,手术医生认真查找体腔(切口)内,找到并确认为本台手术的用物时,通知手术医生继续手术。未找到或者不能确认为本台手术的用物时,通知护士长。
4.数目不对或缺损的器械、敷料为可显影的材料,X-Ray照射后经确认没有发现体腔(切口)内有显影的物品,巡回护士复制一份备用“护理记录单”,备份单备注栏写明事件经过及缺失物品,注明经多方查找,履行查找程序后仍然无法找到,洗手、巡回护士、主刀医生亲自签名,备份交护士长保存。手术继续进行。
5.数目不对或缺损的器械、敷料为非显影材料时,反复探查切口,必要时联系术中B超;没有找到缺失物品,上报医务部、护理部,巡回护士复制一份备用“护理记录单”,备份单备注栏写明事件经过及缺失物品,注明经多方查找,履行查找程序后仍然无法找到,洗手、巡回护士、主刀医生亲自签名后,备份交护士长保存。
6.如果为大出血手术时,确实需要敷料进行压迫止血留存切口中,经洗手护士、巡回护士、主刀医生确认敷料的名称、数量后,巡回护士在“护理记录单”上的备注栏写明留存敷料的原因及名称、数量,并复制一份备用“护理记录单”,两份记录单由洗手、巡回护士、主刀医生亲自签名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并通知护士长,将备用“护理记录单”交护士长保存。
7.事后进行事例分析讨论,查找原因提出防范措施。
8.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洗手护士发现物品缺失→告知主刀医生及巡回护士→立即进行寻找→找到缺失物品,手术继续进行→没有找到缺失物品→报告护士长→做床旁照片或B超→没有发现缺失物品→上报医部、护理部→详细记录当时情况→备份“护理记录单”留存→进行事例分析讨论→呈报不良事件
十四、蒸汽泄露或灭菌器故障1.定期检查蒸汽管道,保持畅通。
2.定期对灭菌器进行检测维护,保证灭菌器功能完好。
3.全体工作人员了解蒸汽管道总闸、灭菌器电源开关。
1.一旦发生蒸汽泄露或灭菌器故障,立即查看蒸汽压力、水压、气压是否足够。如有异常,马上截断电源、关闭蒸汽管道总闸。
2.如为蒸汽泄露,立即通知锅炉房()查找泄露原因,尽快维修。
3.如为灭菌器故障,立即通知设备维修部门()查找原因,尽快维修。
4.短时间内无法正常灭菌时,立即改用其他灭菌器或其他灭菌方法,并优先急需、重要器械的灭菌。
5.必要时通知相关部门及科室,实施告知义务,及时做出物资、工作调整。
6.维修结束后,应按要求对灭菌器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发生蒸汽泄露或灭菌器故障→立即截断电源及关闭蒸汽管道总闸→立即通知锅炉房、设备维修部门维修→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功能时,采取其他方法灭菌,并优先急需、重要器械的灭菌→必要时通知相关部门及科室,做出物资、工作调整→维修结束后,检测灭菌器,合格后使用→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五、无菌包发放错误1.无菌物品存放区人员相对固定,并做好相关知识培训。
2.无菌物品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摆放入固定位置,工作人员每天清点数量、检查查灭菌标识及有效期等,杜绝过期物品。
3.发放时遵守查对制度,要求查对各种信息,确保发出的物品正确无误。
4.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核对各种信息,拆除外包装后放入指定位置,并做好入库登记。
1.接到病区电话或发现无菌包发放错误,立即告知临床科室停止使用。
2.如为常用包发放错误,马上安排下送人员送包到使用科室。
3.如为抢救包发放错误,立即查找临近科室的备用包并委托送至使用科室,同时紧急安排下送人员送包到使用科室。
4.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无菌包发放错误→立即停用→常用包错误,马上安排下送人员送包到使用科室→抢救包错误,立即查找临近科室的备用包并委托送至使用科室,同时紧急安排下送人员送包到使用科室→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六、灭菌物品质量不合格1.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功能完好。
2.灭菌员参加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执证上岗。
3.灭菌员必须坚守岗位,严格掌握各种灭菌参数并做好记录。
4.强化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按要求做好灭菌监测。
5.严格要求灭菌员按消毒与灭菌技术规范实施操作,尤其取灭菌物品前检查灭菌锅参数、指示胶带、标准包和包的干燥度。
6.质量监测员负责与灭菌员共同查看并记录各种监测结果。
1.一旦发生灭菌物品质量不合格,立即停止发放该批次灭菌物品,并停止使用该灭菌器。
2.通知护士长或质量监测员,查找已经发出的无菌物品去向,并通知临床科室停止使用,召回该灭菌器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妥善封存、登记。
3.通知灭菌员及设备维修部门()重新进行各项相关检测并维修,合格后该灭菌器方可再次使用。
4.报告相关管理部门,通知使用部门对使用该期间无菌物品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5.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灭菌物品质量不合格→立即停止发放物品,停止使用该灭菌器→召回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妥善封存、登记→立即通知灭菌员、设备维修部门重新进行各项相关检测,合格后方可再次使用该灭菌器→报告相关部门,密切观察使用了该物品的患者→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七、环氧乙烷气体泄漏1.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功能完好。
2.专人操作,并参加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3.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掌握各种灭菌参数并记录。
4.按要求做好各项监测,认真查看并记录监测结果。
1.一旦发生环氧乙烷气体泄漏,立即关闭电源。
2.迅速组织人员离开现场,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如皮肤接触后,尽快脱去被污染的衣服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处至少15分钟。
4.如眼接触液态环氧乙烷或高浓度环氧乙烷应至少使用清水冲洗10分钟,同时尽快就诊。
5.通知专业维修人员尽快到达现场,专业防护后立即查找原因,并尽快维修,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6.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泄漏发生→组织人员迅速离开现场→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用10-15分钟→通知相关人员→专业防护后查找原因并维修,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八、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故障1.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功能完好。
2.强化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根据物品正确选择清洗程序。
3.操作人员参加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能处理简单故障报警。
4.掌握各种清洗消毒参数并做好记录。
1.一旦出现机器故障报警,立即查看报警提示,如为清洗剂缺失等简单故障,根据提示进行处理。
2.如为水压、气压、蒸汽压力异常,应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维修。
3.如为清洗消毒器故障,应通知设备维修部门()查找原因,尽快维修。
4.短时间内无法正常清洗时,立即改用其他清洗设备或手工清洗,并适当增加去污区的人力。
5.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实施告知义务,并及时做出物资、工作调整。
6.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机器故障报警→查看报警提示并处理→如为水压、气压、蒸汽压力异常,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维修→如为清洗消毒器故障,通知设备维修部门查找原因,尽快维修→短时间内无法正常清洗时,立即改用其他清洗设备或手工清洗,并适当增加去污区的人力→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出物资、工作调整→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十九、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故障1.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功能完好。
2.专人操作,并参加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3.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掌握各种灭菌参数并记录。
4.按要求做好各项监测,认真查看并记录监测结果。
5.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1.一旦出现机器故障报警,立即查找报警是否与下列原因有关,并进行相应处理。
(1)如为灭菌物品选择不合理,及时取出不能被机器接受的物品。
(2)检查物品的干燥程度,考虑是否由湿气所致。
(3)查看舱内物品摆放是否过多过紧,有无物品碰壁。
(4)查看药匣是否失效,插入位置是否到位。
2.如为机器故障,应通知设备维修部门()查找原因,尽快维修。
3.短时间内无法灭菌时,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替代,优先手术及急救物品。
4.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实施告知义务,并及时做出物资、工作调整。
机器故障报警→查看报警提示并处理→如为机器故障,通知设备维修部门查找原因,尽快维修→短时间内无法灭菌时,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替代,优先手术及急救物品→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出物资、工作调整→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十、体温计意外损坏应急处理流程1.测体温前,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咬破、不慎摔破、坠落等;告知患者家属切忌将体温计热水清洗、浸泡、煮沸,以免引起意外。
2.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患者测体温时,护士不宜离开。
3.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者,禁忌测量口温。
4.使用体温计科室备“体温计意外损坏应急盒”于处置室污染区,定位放置。
1.发现体温计破损后,立即采取措施阻止破损体温计伤害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安抚患者。
2.将破损体温计拾入体温计意外损坏应急盒。
3.用锡箔纸(或香烟盒内锡皮纸)收集洒落的水银(汞),倒入水银专用收集玻璃瓶,盖盖封存于体温计意外损坏应急盒。
4.将破损体温计集中处理。
5.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体温计破损→立即阻止破损体温计伤害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安抚患者→将破损体温计拾入体温计意外损坏应急盒→用锡箔纸(或香烟盒内锡皮纸)收集洒落的水银(汞),倒入水银专用带玻璃收集瓶→将破损体温计集中→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十一、导管脱落(一)气管套管脱落1.选择气管套管时,应型号、大小合适。
2.套管系带必须打死结固定于颈后部,系带松紧以能进一指为宜。
3.更换敷料、清洁消毒内套管时,应一手固定外套管,另一手拔出内套管。
4.对小儿、有精神症状及躁动的患者,应给予约束,以免自行拔出气管套管。
5.气管切开术后48小时内,应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
6.备好加压面罩及呼吸球囊于床旁。
1.一旦确定气管套管脱落,立即用气管撑开钳撑开气管切口,同时安抚患者情绪。
2.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医生紧急插入气管套管或重新行气管切开术。
3.医生未到之前,护士应持续撑开气管切口并给予吸氧。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5.如患者自主呼吸停止,立即用纱布加胶带封堵气切口,行球囊加压面罩呼吸或人工呼吸。
6.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做好各项记录。
气管套管脱落→撑开气管切口,并安抚患者情绪→紧急通知医生→协助医生插入气管套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做好各项记录
(二)气管插管脱出1.气管插管后,听诊肺部呼吸音,评估并记录插管位置和深度。
2.妥善固定插管,用蝶型胶布粘贴加系带加固。
3.对小儿、有精神症状、意识不清的患者使用约束带约束双手,以防止自行拔管。
4.向意识清醒的患者解释气管插管的目的、意义和配合要求,安抚患者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
5.使用呼吸机时,呼吸回路灵活固定,酌情使用机械支撑臂,以防止回路打折。
6.正确调试呼吸机,减少人机对抗,以免插管脱出。
7.翻身或过床时,断开呼吸机连接。
8.吸痰动作轻柔,方法正确,减少刺激,以免强烈刺激患者呛咳而导致气管插管脱-出。
9.加强交流沟通,及时解决患者不适。
10.备加压面罩及急救呼吸囊于床旁。
11.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及时发现管路脱出。
1.插管一经判定脱出时(拔出未完全脱出的插管清除气道分泌物并吸氧),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安抚患者取得配合。
2.通知麻醉科医生到患者床旁,酌情重新气管插管。
3.评估患者意识、自主呼吸情况,如患者无自主呼吸立即行面罩加压辅助呼吸、气管插管术。清醒患者指导其自主呼吸、咳嗽,吸氧。
4.重新行气管插管术,妥善固定好插管。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认真记录。
6.整理床单位,安抚患者及家属。
7.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插管脱出→立即通知医生及麻醉医生→评估患者→面罩加压辅助呼吸→重新行气管插管术→固定好插管→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并记录
(三)动、静脉置管脱出1.动、静脉置管前,应评估置管部位,尽量避免在关节处穿刺,酌情使用夹板或约束带。
2.妥善固定置管,使用缝线固定穿刺针蝶翼,外加透明敷料固定。
3.无延长管的置管尽量避免用直接三通管,可使用螺口延长管后再接三通管。
4.需使用三通管者,务必紧锁三通管锁扣,防止脱落。
5.指导患者正确摆放体位,翻身、过床等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牵拉。
6.对小儿、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的患者使用约束带约束双手,以防止自行拔管。
7.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及时发现置管移位。
8.有条件者,应严密监测动脉波型及数据变化,及时发现置管脱出。
1.一旦发现置管脱出血管外,立即拔出。
2.按压穿刺部位,防止继续出血。中心静脉置管按压5~10min,动脉置管脱出者,宜加压包扎穿刺部位15~20min,观察局部无渗血、血肿后松解。
3.同时安慰患者避免紧张情绪。
4.必要时重新穿刺置管。
5.整理床单位。
6.做好记录。
7.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动静脉置管脱出→立即拔出→按压穿刺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按压5~10min,动脉置管脱出宜加压包扎穿刺部位15~20min)→观察有无继续出血→安慰患者→解除按压→报告医生(必要时重新穿刺置管)→整理床单位→做好记录→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四)脑室引流管脱落1.紧密连接引流袋各接口,妥善固定。
2.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特殊患者必要时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给予约束或镇静。
3.根据病情安放患者于合适体位,告知家属不要随意抬高或放低床头水平。
4.抬高/放低床头需随时调节引流袋的位置。
5.移动或搬运患者前,需先将储液瓶内液体放入引流袋并关闭引流。移动或搬运患者后,再调节储液瓶的位置并重新放开。
6.告知患者及家属意外拔管的不良后果,防范意外拔管。
7.巡视并观察引流管及引流液情况,及时发现脱管。
1.如发现引流管部分脱出,侧孔外露有液体流出,立即用无菌纱布吸收渗液,并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医生换药拔管,取引流管尖端送细菌培养。
2.如发现引流管完全脱出,立即按压引流置管伤口,以防止气体进入造成气颅。
3.检查引流管残端是否完整。
4.检查伤口有无裂口并协助医生换药清创,并安慰患者。
5.遵医嘱行CT检查准备或协助重新置管,有必要采取约束措施。
6.密切观察病情并记录。
7.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1.脑室引流管部分脱出→无菌纱布吸收渗液→报告医生→分析脱管原因,协助医生拔管→取引流管尖端细菌培养→遵医嘱行CT检查准备或协助重新置管,有必要约束一观察病情并记录一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2.脑室引流管完全脱出→立即按压伤口→报告医生→分析脱管原因,协助医生清创→遵医嘱行CT检查准备或协助重新置管,有必要约束→观察病情并记录→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五)胸腔引流管脱落1.妥善固定,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各连接处衔接牢固。卧床患者,引流管妥善固定在床旁;运送患者时,反折引流管后用胶布缠绕固定,如用平车运送可将引流瓶置于患者双下肢之间予以固定,如用轮椅运送可将引流瓶固定于轮椅两侧;患者下床活动时,随身固定或携带引流装置,避免胸腔引流瓶与患者距离太远。
2.及时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及胸腔闭式引流情况(包括引流液的量、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及引流装置各连接处的情况)。
3.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对高危患者(如意识障碍、躁动、依从性差的患者)的观察及重点时段(中、晚夜班和交接班时段)的交接。
4.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其了解引流的目的及重要性,提高其防范意识及管道自护能力。
1.若胸腔引流管从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立即用手反折捏紧近端硅胶引流管,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尽快使用双钳夹闭胸腔引流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引流装置。根据医嘱予以吸氧。
2.若胸腔闭式引流管从引流伤口处脱出,立即用手加压按压伤口处皮肤敷料或捏闭伤口处皮肤,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行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或无菌敷料牢牢紧贴封闭伤口,然后用胶布固定。并协助患者半卧位,根据医嘱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及做好胸部X片检查、重新置管准备。
3.观察生命体征及呼吸系统症状,并做好护理记录。
4.安抚患者及家属。
5.分析脱管原因及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1.引流管从连接处脱落→用手反折捏紧近端硅胶引流管→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双钳夹闭胸腔引流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引流装置→协助医生进一步处理→观察病情和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分析脱管原因,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2.引流管从胸腔引流伤口处脱落→用手加压按压伤口处皮肤敷料或捏闭伤口处皮肤一呼叫其他医务人员→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凡士林纱布或无菌敷料封闭伤口,胶布固定→协助医生进一步处理→观察病情和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分析脱管原因,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六)T管脱出1.术中选择长短适宜的T型管。过长易扭结,过短则限制患者翻身活动,容易致引流管脱出,造成胆瘘。
2.妥善固定管道,检查引流管是否牢固固定,标识是否清晰,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如变换体位时勿过度牵拉T型管;保持T型管通畅,防止扭曲、折叠;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运动,以防T管脱出。
1.一旦发现管道脱出立即报告医生。
2.严密观察患者腹部情况,观察有无胆瘘、胆汁性腹膜炎等发生,必要时予以重新安置。
3.严密观察重置T管的引流情况,如有腹腔引流管应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妥善固定,防止再次脱管。
5.协助医生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
6.安慰患者及家属、消除紧张情绪,向患者交待预防再次脱管注意事项,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7.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发生脱落→应急处理并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处理,必要时重新置管→密切观察重置T管的引流情况→查找原因,防止再次脱管及并发症→安抚患者及健康宣教→做好记录及交接班→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七)胃管脱出1.妥善固定胃管,并做好标识。
2.移动患者时,同时移动胃管及引流袋,防止胃管脱出。
3.及时更换胃肠负压引流器或倾倒引流液,以免胃管牵累。
4.更换负压引流器、鼻饲、注药时,避免操作用力过大或过度牵拉胃管,防止脱出。
1.胃管不慎脱出,安抚患者,记录时间,报告医生,同时评估患者有无窒息、腹胀等,清理呼吸道,防误吸。
2.医嘱需重置胃管时,协助医生做好相关准备。
3.观察病情变化。
4.整理床单位,指导患者防止再脱出。
5.并做好记录,床旁交接班。
6.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胃管脱落→安抚患者,报告医生→评估患者有无窒息,有必要清理呼吸道→遵医嘱协助医生重新置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患者防再脱出→做好记录及交接班→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八)导尿管脱出1.妥善固定导管,做好标记。
2.治疗护理中动作轻柔,注意保护导管,防止导管脱落。
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提高其防范意识及管道自护能力。
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加强对高危患者(如意识障碍、躁动、有拔管史、依从性差等)的观察及重点时段(中、晚夜班和交接班时段)的交接。
1.发现导尿管脱出立即报告医生,观察患者尿道有无损伤征象。
2.检查导尿管完整性,有无残破缺损,谨防有断裂管道滞留在患者体内。
3.分析脱管原因。
4.评估患者膀胱充盈度、是否能自行排尿,必要时遵医嘱重新置管。
5.整理床单位,安抚患者及健康指导。
6.观察自解小便或重新留置导尿管的情况,做好记录及交接班。
7.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发生脱落→应急处理并立即报告医生→检查导尿管完整性谨防有断裂管道滞留在患者体内→分析导尿管脱出原因→评估膀胱充盈度和自行排尿情况,必要时重新置管→健康指导→观察小便情况,并记录及交接班→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九)腹腔引流管脱出1.妥善固定好引流管并由置管者做好标记。
2.及时更换引流袋或倾倒引流液。
3.治疗护理中动作轻柔,注意保护导管,防止导管脱落。
1.如发现引流管滑脱,立即协助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安慰患者。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查找脱管原因。
3.评估病情,协助医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立即更新并重置引流管。
(2)如达到拔管指征者,停止引流,处理局部伤口。
4.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引流局部情况。
5.给予患者及家属针对性健康指导,做好床头交接班和护理记录。
6.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发生脱落→应急处理并立即报告医生→查找脱管原因→密切观察病情,协助医生针对处理(重置或终止引流)→健康宣教,床头交接和记录→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十二、患者跌倒/坠床1.患者入院时评估跌倒/坠床的危险性,告知预防跌倒/坠床
措施。向跌倒/坠床的高危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跌倒/坠床的不良后果及提供健康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根据跌倒/坠床的危险性放置防跌倒/坠床警示标识。
3.定期检查病房设施,如床栏、平车约束带等,保持设施完好,杜绝安全隐患,
4.病房环境光线充足,保持正常照明;物品摆放固定、有序,走廊及过道通畅、无障碍;地面保持干燥、平整、完好;拖地时放置防滑警示,不可过湿。
5.卫生间地面保持平整干燥,备干拖把,随时拖干地面。
6.详细介绍病室环境,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场所,如厕所、浴室、楼梯等,应有明显防跌倒标识,以引起患者的重视。
7.对有行动困难、年老体弱及视觉障碍的患者协助下床,搀扶上厕所,提供移动帮助。在患者转运及改变体位过程中进行协助,并采取保护性措施。
8.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和特殊药物(如镇静药、安眠药、降糖药、降压药等)的患者,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预防跌倒。意识不清并极度躁动患者,病床设床档,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约束肢体,需注意约束适当,加强皮肤检查,做好交接班。
9.对手术后或长期卧床需下床的患者,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起床时动作应缓慢,并有专人在床旁协助下床,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或体质虚弱而导致跌倒。
10.交待患者穿着合适的防滑鞋。
1.一旦患者突然跌倒/坠床时,护士应立即现场查看患者,
并记录跌倒/坠床时间,同时通知当班医生。
2.协助医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体征、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
3.根据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方式,将患者抬至病床,进一步检查病情,配合医生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通知家属。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至病情稳定。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时正确处理及执行医嘱。
5.分析患者跌倒/坠床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及安抚工作,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6.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班。
7.及时上报护士长,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
患者跌倒/坠床→立即查看患者并记录时间→同时通知医生→评估病情→病情允许则抬患者至病床→进一步检查→必要的急救措施→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分析原因,做好健康宣教→准确记录,做好交接班→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十三、患者烫伤1.设立醒目的标识(如热水、开水等)。
2.及时准确评估患者情况,对相关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烫伤的健康教育,强化对儿童和老人的安全宣教。
3.保暖引起的烫伤,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保暖用具。一般住院患者不使用热水袋。如使用热水袋,用布套或厚毛巾包裹,不得直接接触皮肤,经常查看热水袋的位置及是否漏水;热水袋温度成人不超过60℃,婴幼儿、老年人、术后麻醉未醒、感觉迟钝、末梢循环不良、昏迷等患者低于50℃。
4.新生儿烫伤,严禁直接使用热水袋为新生儿复温;新生儿沐浴时必须经过两次试温,严禁戴手套为新生儿沐浴,因隔离需要必须戴手套操作时,只能选择盆浴,并测好水温后方可进行操作。
5.电器烫伤,安全使用各类医疗电器,防止因局部潮湿(汗水、血液等)导致电灼伤。使用温疗仪时,护士应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密切监测温度变化,观察治疗部位的局部情况,告知患者和家属不随意调节仪器。
6.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生活设施,调节水温时,先开冷水开关,再开热水开关,使用完毕;先关热水开关,再关冷水开关。热水瓶放置在固定且不容易触碰到的地方。
1.脱离热源,采取冷疗法。立即用洁净冷水或冰水冲洗;浸泡或冷敷烫伤部位30~60min,终止热力对组织的继续损害,有效减轻损伤程度和疼痛。
2.报告医师和护士长,根据烫伤程度、面积大小给予适当处理。
(1)Ⅰ度烫伤:属于表皮烫伤,皮肤有发红、疼痛的现象。
处理措施:冷敷,可用水胶体敷料(如透明贴)或湿润烧伤膏等。
(2)Ⅱ度烫伤:浅II度烫伤伤及表皮和真皮浅层,产生水泡,色素沉着。深II度烫伤伤及表皮下方的真皮层。
处理措施:正确处理水疱,避免小水疱破损,大水疱可在无菌操作下低位刺破放出水疱液;已破的水疱或污染较重者,应彻底消毒、清洗创面,外敷水胶体敷料或湿润烧伤膏。
(3)Ⅲ度烫伤:烫伤直达皮下组织,皮肤有发硬,发白或发黑的现象,虽然疼痛感并不明显,但却是非常严重的烫伤。
处理措施:立即请烧伤科医师会诊,进行清创处理,指导治疗。
3.查找原因,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发生烫伤→立即脱离热源,迅速用洁净冷水或冰水冲洗,浸泡或冷敷烫伤部位30~60min--正确处理创面→遵医嘱用药→寻找原因→及时整改→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十四、患者窒息(包括误吸)1.评估患者误吸的高危因素:意识障碍,吞咽和咳嗽反射障碍,呕吐物有效排出障碍,鼻饲管脱出或食物返流,头颈部手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小儿、年老、体弱及进食过快者等。
2.对相关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误吸的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家属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吸的玩具和食物。
(2)患者呕吐时,应弯腰低头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
(3)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合适的食物,进食速度宜慢,进食过程中避免谈笑、责骂、哭泣等情绪波动。
3.对可能误吸的高危患者采取相应措施
(1)床旁各抽吸等急救装置。
(2)对意识、吞咽障碍等患者,护士应协助喂食,或遵医嘱管饲流食,注意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移位、脱出。
(3)不能自行排痰的患者,及时抽吸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1.患者发生窒息时,护士立即采取解除窒息的措施,同时迅速报告医师,查找窒息原因。
2.针对导致窒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1)误吸:意识尚清醒的患者可采用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抱患者,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勿伤及肋骨);昏迷倒地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抢救者骑跨在患者髋部,按上法推压冲击脐上部位。通过冲击上腹部,突然增大腹内压力,抬高膈肌,使呼吸道瞬间压力迅速加大,肺内空气被迫排出的同时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驱出。如果无效,隔几秒钟后,可重复操作一次。
(2)幼儿喉部异物:现场人员沉着冷静,迅速抓住幼儿双脚将其倒提,同时用空心掌击拍背部,如异物不能取出,应紧急气管切开或手术取出异物。
(3)咯血导致的窒息:立即有效解除呼吸道阻塞,清除呼吸道内的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现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减少或停止,患者出现烦躁、表情恐惧、发绀等窒息先兆时,应立即用吸引器吸出咽喉及支气管血块。
(4)头颈部手术或气管切开术后窒息:应迅速报告医师,协助医师进行紧急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因痰液堵塞导致呼吸困难者,应立即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4.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
5.做好记录并详细交接班。
6.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发生窒息时,头偏向一侧→立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监测病情→护理记录→交接病情→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十五、患者自杀1.加强巡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并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向护士长或科主任汇报,进行重点交接班。
2.及时与家属沟通,与家属共同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告知家属需24小时陪护,不得离开患者,并要求患者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
3.检查患者室内环境、用物,清除不安全的器具和药品,必要时对患者给予针对性约束。
1.一旦发现患者自杀,立即判断情况,就地抢救;报告护士长、科主任;通知患者家属。
2.保护现场,清理无关人员,减少不良影响;保存自杀用具,寻访目击证人,协助公安部门调查取证。
3.做好相关护理记录,对死亡患者做好尸体料理。无家属在场时,需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清理患者遗物并签字,遗物暂由护士长保存。
4.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维护病房秩序,保证病室常规工作进行及其他患者的治疗工作。
5.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患者自杀→就地抢救、逐级上报→协助取证→清理死亡患者遗物→安抚家属→保证病房正常工作的进行→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十六、患者走失1.做好入院告知,对新入院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入院须知,患者或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并留下联系电话。
2.患者离开病区、医院需按规定向主管医生办理和护士长同意方可离开。
3.加强巡视和交接班,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对有走失危险的高危患者,如精神或智能障碍者、无陪幼儿、老年患者等,及时与家属沟通并要求家属24小时陪伴患者。
1.一旦发现患者走失,立即查找患者联系电话,与家属联系。
2.确认患者走失时,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及保卫部(晚夜班报告总值班)等,共同寻找;了解患者走失前有无异常表现,查看患者物件(留言、信件等),寻找有价值的线索;患者用物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清点,贵重物品、钱款应登记并交护士长妥善保存。
3.分析患者走失的原因,进行相关处理。
4.遵医嘱办理自动出院手续。
5.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患者走失→了解情况,联系家属→确认走失→报告备案→共同寻找→分析走失原因→进行相关处理→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十攻、危急值报告1.正确留取标本,保证标本质量。
2.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理解正确执行该制度的意义。
3.病区设立《危急值项目接收与报告登记本》。
4.保持网络及通讯通畅。
1.接收任何辅助检查科室的危急值报告,准确做好书面记录并签名。
2.报告医生。
3.根据危急值的情况评估患者病情。
4.及时执行医嘱,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5.做好相关记录和交接班。
接到危急值报告→立即登记→报告医生→正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病情→记录
二十八、使用常用仪器和抢救设备故障意外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
1.科室设专人定期检查、维护,做好使用、维修登记。
2.各类护士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和性能,能及时发现故障。
3.床旁常规备好处于备用状态的吸氧装置和简易呼吸器。
1.如遇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立即分离呼吸机与气管导管连接口,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面色、意识和血氧饱和度,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气管插管内吸氧或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2.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方法:一手规律地挤压球体,将气体送入肺中,提供足够的吸气/呼气时间(成人:12~15次/分,小儿:14~20次/分);有氧源时,将氧流量调至8~IOL,挤压球囊1/2,潮气量为6~8ml/kg(潮气量:—ml);无氧源时,应去除氧气储气袋,挤压球囊2/3,潮气量为lOml/kg(潮气量:~lOOOml)。
3.将呼吸机与模肺连接,重新检查氧源、气源和电源,检测呼吸机参数,如为呼吸机故障,立即予以更换,遵医嘱重新设定呼吸机参数;检测正常后,再重新将呼吸机与患者气管导管相连接。
4.观察患者呼吸、心率、面色、意识和血氧饱和度改善的情况,在更换的呼吸机正常送气30min后,复查动脉血气。
5.完善相关护理记录。
6.记录故障呼吸机的编号和故障项目以方便维修。
7.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呼吸机发生故障→立即断开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气管内吸氧或使用简易呼吸器→病情观察→检查故障原因→更换故障呼吸机,重新设定参数→病情观察,血气分析→完善护理记录→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二)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1.ICU电路设计时备两套电源,遇突然停电时启用备用电源。
2.护士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和性能。
3.部分呼吸机本身带有蓄电池,在平时应定期充电,让蓄电池始终处于饱和状态,以保证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正常运行。护士定期观察呼吸机蓄电池充电情况、呼吸机能否正常工作及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变化。
4.床旁常规备好处于备用状态的吸氧装置和简易呼吸器。
1.在患者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如遇突然停电致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时,立即分离呼吸机与气管导管连接口,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面色、意识和血氧饱和度,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气管插管内吸氧或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配合医生实行救护措施。
3.立即与水电班、后勤办、医务部、护理部、医院总值班等有关部门联系,迅速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恢复供电。
4.停电期间,值班医生、护士不得离开患者,以便随时处理紧急情况。
5.供电恢复后,遵医嘱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重新连接呼吸机与患者呼吸道。
6.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面色、意识和血氧饱和度改善的情况,在呼吸机正常送气30min后,复查动脉血气。
7.完善相关护理记录。
8.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突然断电→使用简易呼吸器或气管内吸氧→观察病情变化→通知值班医生→立即联系有关部门→尽快恢复通电→医护专人守护患者床旁,随时处理紧急情况→回复供电后重新调整应用呼吸机→病情观察,血气分析→完善护理记录→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三)除颤仪使用故障1.值班护士熟知除颤仪的性能及使用指征。
2.科室配置备用除颤仪,定点放置(导电糊配套),并设专人定期检查、维护,做好使用、维修登记。定期充电,使除颤仪电池始终处于饱和状态。每周检查,每半月冲放电一次,确保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1.在使用除颤仪过程中,如遇故障等致除颤仪不能正常工作时,立即停止使用故障除颤仪,持续CPR,并启用备用除颤仪。
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3.故障除颤仪应悬挂“仪器故障”牌,并记录故障项目,及时报修,维修过程和结果应及时登记备案。
4.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除颤仪使用时出现故障→立即停用除颤仪→持续CPR→启动备用除颤仪→病情观察与记录→故障仪器及时报修并登记备案→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四)心电监护仪使用故障1.值班护士熟知监护仪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性能。
2.监护仪定期充电,使电池始终处于饱和状态,以确保突发情况时可以正常运行。
3.科室配置备用监护仪,并专人定期检查器状况,确保设备运转良好,做好维修、维护登记。
1.如遇监护仪因意外停电、设备故障导致监护仪不能正常工作时,立即启用备用监护仪。
2.评估患者、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对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3.配合医生进行下一步处理并做好记录。
4.故障监护仪应悬挂“仪器故障”牌,并记录故障项目,及时报修,维修过程和结果应及时登记备案。
5.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监护仪不能正常工作→立即启用备用监护仪一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配合医生处理→护理记录→故障仪器及时报修并登记备案→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四)输液泵/注射泵使用故障1.值班护士熟知使用输液泵、注射泵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
2.科室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输液泵、注射泵性能,确保设备运转良好。做好维修、维护登记。
3.输液泵、注射泵本身可蓄电,应定期充电,使其处于饱和状态。
4.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输液泵、注射泵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设置的参数与实际运行参数相符合。
1.如遇输液泵、注射泵出现意外停电、速度失控等故障时,立即停用该设备,使用备用设备;备用设备不够用时优先保证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
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3.配合医生进行下一步处理并做好记录。
4.对故障输液泵、注射泵应悬挂“仪器故障”牌,并记录故障项目,及时报修,维修过程和结果及时登记备案。
5.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输液泵、注射泵故障→停用故障设备,立即启用备用输液泵、注射泵→优先保证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病情观察→配合医生处理→护理记录→故障仪器及时报修并登记备案→呈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北京白癜风能治么治白癜风的方法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zlyy/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