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授业足太阳膀胱经部分经穴浅析2

 

膀胱经第2节段:胸9~腰2

自上而下依次主肝、胆、脾、胃、三焦、肾相关疾患,以膀胱经第1侧线上的背俞穴为代表,第2侧线同水平穴位从之。

如肝俞“主咳而胁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胁下与脐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视,眩,目中循循然,眉头痛,惊狂,衄,少腹满,目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热,唾血,短气,鼻酸。痉,筋痛急互引。肝胀,癫狂”(《黄帝明堂经》),临床治疗胁痛、癫狂、夜盲等肝之疾患。故《针灸穴名解》中有:“肝在膈下,本穴内应肝脏而为之俞,故名‘肝俞’。其治在肝,如诸风掉眩,满闷多怒,引两胁,目翳生泪,疝气,挛筋,转筋引腹,小儿惊风,以及黄疸,积气等证,皆可取此”,强调本穴穴性应肝,肝主疏泄,其性应木而条达,易失于疏泄而郁,易疏泄太过而火,易横乘脾胃而逆,故本穴宜针不宜过灸,宜泻不宜过补,针刺、刮痧、刺血、拔罐常用之,艾灸辨证使用。

如胆俞“主胸满,呕无所出,口苦舌干,饮食不下”(《黄帝明堂经》)、“治心腹胀满,呕则食无所出,口苦舌干,咽中痛,食不下,目黄,胸胁不能转侧,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临床治疗呕吐、口苦、胁痛、黄疸等肝胆疾患。故《针灸穴名解》中有:“胆附于肝,本穴内应于胆,而为之俞,故名‘胆俞’。其所治证多与肝俞合。兼取阳纲,可治目黄;兼取膈俞,可治劳噎。但俱以胆俞为主。其他各证,如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咽干而痛,呕吐,骨蒸,目黄,食不下等等均可治之”,《经穴命名浅解》中亦有:“穴近胆腑,为胆府经气转输处,主治口苦,黄疸,胁痛诸疾,因名胆俞”,均强调本穴穴性应胆,《脉经》中有:“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脉,临床中肝胆疾患亦多相伴,故本穴针灸之法与肝俞近,并多相配使用。

如脾俞“治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临床治疗腹胀、呕吐、泄泻、水肿等脾脏病症。故《针灸穴名解》中有:“本穴与脾相应,而为之俞,故名‘脾俞’。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痎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泄痢等证。凡关于脾病者,以本穴治之。兼取膀胱俞治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水不化气,则多湿,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针灸穴名解》),强调本穴穴性应脾,尤应脾之运化功能,由于本穴在人体背部阳侧,其性善温脾阳,临床多灸之,遇脾虚湿困者,当辅灸肾俞或膀胱俞,以助脾阳运化水湿。









































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ys/5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