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谈论痰的

 

中医之痰临症可分为两类,一类乃有形之浊痰,一类乃无形不可见之痰。中医认为痰性黏腻,病情缠绵难愈,其性属阴,故其致病特点也多病程长,病位广,涉及脏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云“怪病多痰”。

痰之为病,虽症状复杂,但临床上大多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临证之时当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为治病,而不去探讨因何生痰,其病总难治愈。《医学正传》指出:“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可见治痰不求其因,自古有之,纵观临床一些看似与痰有关的疾病,从痰治疗,疗效不佳者多。如单纯用化痰药治疗痹证痛症,能有疗效者少见。《景岳全书》云:“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是何异引指使臂,灌汁以救根者乎。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也。”此言不谬。

实际上,这些怪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其症以痰为标。《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书》也云:“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生”;“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怪病之痰实则是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故治疗上多以治痰为标,而调治脏腑功能才是治本之大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从饮邪的病例特性角度来理解

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质地清稀,易于停留人体局部;病机要点责之于脾;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聚”。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从“温药”自身作用角度来理解

“温药”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甘温药物,能补、能和、能缓,以补脾肾之阳气。针对“本虚”之脾肾阳不化气,以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苦温药物,能燥湿、助阳化湿,以燥脾土。针对脾湿饮盛,可达到燥湿化饮,得温则行之目的。辛温药物,能行、能散,以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药物,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

从运用“和之”的角度来理解

《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取其平和、调和之意。就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即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而应以“和”为原则,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遵《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和之,则不可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以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治疗目的。

从具体治法选方角度来理解

温阳化饮法对于脾肾阳虚者,当分轻重,轻者以利水补脾;重者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下焦饮逆者,以化气利水;饮积胃脘者,以温胃散饮;饮邪较甚,眩悸者,以导引下行;肾气虚,气化不行者,以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表里双解法对于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以化饮解表;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发汗清热除饮。疏导肠胃法对于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以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支饮腹满者,以疏导肠胃,荡涤实邪。泻水逐饮法对于支饮不得息者,以泻肺逐饮;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以急则治标,因势利导;胸胁积饮,属悬饮者,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皆以攻下逐饮,祛饮止咳。

扶正祛饮法对于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虚者以补虚清热,通阳利水;实者以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从以上四种治法来看,大多选用“温药”以组成“温方”祛除饮邪,其治疗效果肯定,经受了历史的检验。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祛湿化痰

痰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最易遏伤阳气,阻碍气机的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的失常,影响津液的敷布,营卫气血的运行。治当分寒热虚实,或清或温,或补或泻。但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本《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多用健脾利湿之法为治。待痰湿浊气一消,气机振奋,经络畅通,则脏腑气化功能正常。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国庆告白中科白癜风换肤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dzz/8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