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全科论五官科耳鼻喉科用药参考

 

所谓经方,是指《伤寒》、《金匮》方而言。它取药精简扼要,疗效显著,故而也最能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精神。可惜近来多尚“时方”而疏“经方”。干氏整理出30多首经方,大大丰富了耳鼻喉科去疾的弹药。更有价值的是予不尚经方的学者一个启发。兹简要介绍于下:

1.桂枝汤:凡过敏性鼻炎,狂嚏连绵,嚏后清涕滂沱,日必数作,遇寒更甚。局部粘膜苍白水肿,大量清水样分泌物,镜检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舌薄苔,脉浮者,用此方。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严重的肺寒导致的多涕症、过敏性鼻炎、鼻塞不通。盖其虽曰肺寒,实则元阳首先无火,使鼻窍无温煦之气以养。所以用此方一面调和肺气,一面重振元阳。

3.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清涕长流不敛的慢性鼻炎、多涕症和过敏性鼻炎属于虚寒型者,其病因大多是卫气不固,中气不足,阳气不振。被《医宗金鉴?名医方论》誉为“建立中气”的小建中汤正是一首特效方剂。我们为了加强它的疗效,可用黄芪建中汤。

4.葛根芩连汤:慢性鼻前庭炎,虽似小恙,但因循几月,发作不休,也十分顽固。本方解毒清里,用于本病,疗效十分满意。

5.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我们常用于急性咽炎外无表证而有热者,大多症见咽部疼痛,口中有臭气,口干喜饮,伴以灼热、烟熏、异物感,大便偏干。局检:咽粘膜弥漫性充血,色泽红艳。也可能出现扁桃体炎……大多为隐窝型或实质型。脉大、实、数有力,苔黄或灰而干。此外某类型的大衄。局检鼻粘膜充血,大多数立特尔氏区粗糙,出血甚至溃疡。头部受震时都能导诱其再度出血。脉、舌及全身症状具阳明经热的见证。其次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慢性咽炎的干燥津枯、充血红艳和鼻衄出血过多者两种病。其功效诚如《成方切用》之所谓:“白虎解热,人参生津。”

6.甘草干姜汤:寒闭失音、寒闭喉风在北方或冬天较为多见。它是重寒直中肺经,于是言出无声。这两病,都起于俄倾之间,除全身性呈有虚寒症状,白苔、脉象沉细外,局检无所发现。所以治当以温中去寒之甘草干姜汤。

7.麻杏石甘汤:本方对喉风,即急性喉炎,疗效显著。此外,亦适用于咽白喉等,用量必须增大。   

8.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者。我们使用几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疗效尚佳。因其病状和本方的作用相符。

9.五苓散:凡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之炎热症状已消失而脓性分泌物很多者,常用此方。头不痛,鼻涕多而色白,鼻塞不严重,嗅觉稍迟钝的鼻窦炎也常用之。此外,口腔病由湿浊内蒸,上熏清道者亦适用。

10.真武汤:凡阳气衰弱,在五官科中以鼻病为多见,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断,鼻粘膜苍白如纸,取用此方有立竿见影之效。复发性口腔炎,日久不愈者,大多“中州虚冷”。通过《丹溪心法》口疮嚼化官桂和《谢映庐医案》下唇生疮案用椒梅附桂连理汤的启发,采用此方,效果也颇满意。鼻衄大量失血,出现亡阳。采用此方温阳必须加用大量人参。11.栀子柏皮汤:急性咽喉炎纵然病程日久的病例,也多为无虚有实者。对此凡主诉为有严重的疼痛、烧灼感,干燥求饮,或作痒,大便秘结,脉正常、苔薄黄。局检:弥漫性充血,但不一定严重。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小血管暴露,呈网状散布均属本方的适应症。

12.旋复代赭汤:本方具补气平肝,化痰降逆作用。癔性咽喉异感症,多因情怀不畅,肝气郁结,胃失和降,聚湿酿痰,痰气搏结而致,虽临床上还有半夏厚朴汤,但治此病降逆之功,远远不及此方。

13.甘草汤,桔梗汤:二方为最有名的喉科常用方,惟后人总要加几味其他药配方使用。

14.四逆汤:鼻衄大量失血,突然休克,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芤而沉细,终至伏而扪之不得,这是气随血脱,阳气告尽之象。此时唯一的拯危救急,就是四逆汤。但大多还须加以人参大补元气,使气旺而血自生。

15.竹叶石膏汤:复发性口腔炎一般以中土虚弱,脾气不振,同时还兼有心、肺、胃炎等五志之火的存在,致虚实互见者为最多,此种的口腔炎,是有竹叶石膏汤最为合适。

16.理中汤:复发性口腔炎中,很多是中宫虚冷所致。本方正以“分理阴阳,安和胃气”(引用《成方切用》语)的作用来治疗此病。因为中宫虚怯,非腐即烂了。理中汤正是帮助失去主宰的中气,重掌大权。

17.防己黄芪汤:卡他性中耳炎的潴积物,中医视为败津腐液的痰。但一入慢性途中,必然伴以虚证。不论痰的潴积或气机虚滞,空清之窍的阻塞壅滞,势所必然。本方的作用也正是本病之必需者。考本方四味药,关键在防己。“散留痰”、“散结气壅肿”、“利九窍”,而且“折茎吹之,气从中贯,故专以通,疏导为用”。故甚适合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所求。

18.桂枝附子汤:寒性颞下颌关节炎、阴证颌骨骨髓炎,本方对这两病的初期很有作用。

19.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二方均用治一切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的干燥严重者。微有不同者,挟有虚火者,宜百合知母汤。挟有胃火者,宜百合地黄汤。

20.甘草泻心汤:本方《金匮要略》主治“狐惑”,近人认为狐惑相当于白塞氏综合征,所以现在已广泛取用于白塞氏综合征及复发性口腔炎。

21.酸枣仁汤:对慢性咽炎、干燥性咽炎、鼻炎、萎缩性咽炎,还有某些耳聋、耳鸣、美尼尔氏病,尤其是伴有盗汗、失眠等,最喜用本方,或予以加减。

22.射干麻黄汤:治疗由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其特点是咽喉先作奇痒,然后咳即随之。方取射干、麻黄、紫菀、半夏、款冬花共五味,大枣可有可无。不用五味子和细辛,但经常根据病情与证型而有所加减。

23.葶苈大枣丸:本方专用治鼻塞为主的慢性鼻炎,方仅两药,但力峻性猛,用于实证见效甚捷,考主药葶苈,所谓“独用葶苈之苦寒,入肺经以泄肺闭。辅以大枣之甘温,补脾土以和药”。符合《本草图解》的“入肺泻气,主肺壅上气”。但葶苈毕竟是峻药,方中尽管有大枣缓和,虚人仍应忌用。

24.麦门冬汤:本方对慢性咽炎,咽部反射敏感,由于局部分泌物的长期刺激,常引起恶心、作呕的病者,是十分恰当的。喻嘉言称此方为:“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其中人参与麦冬两味是主药,起到“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火,麦冬甘寒,补益水源而润金”。慢性咽炎泛恶不明显者,去半夏。

25.泽泻汤:《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如其改为“耳中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也未始不可。“心下”当然可以归纳于手少阴,“心寄窍于耳”,则与手少阴也有联系。“支饮”是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那么卡他性中耳炎的潴留积液,也不折不扣的是“支饮”。所以经常用以治疗初期的卡他性中耳炎,尤其是眩晕者,不过药味太少,只有泽泻、白术二药,故务必以加味用之。

26.黄土汤:长期、反复发作不休的衄血,血量不多,立特尔氏区完好无损,粘膜苍白。全身症状有身凉少温,腰酸,小便频数,精神倦怠,甚至黎明泄泻或浮肿。脉沉迟微弱。舌薄苔,质瘦而淡者,以黄土汤为最合适。近来伏龙肝缺货,可改用赤石脂,虽然它的补中不足,但收涩有余,尚能代用。

27.泻心汤:此方在耳鼻喉科领域里用处十分广泛,可治一切化脓性的急性炎症,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

28.桂枝茯苓丸:本方作用活血化瘀,缓解症状。我们利用此种功能,作为声带息肉的消散剂,疗效较为满意。但是,取用时还得有所加减,凡血性息肉,加减无多。白色的加消痰药如昆布、海藻、瓦楞子、毛茨菇等,而甘草、桔梗则是必用药物,此方效用诚如高学山评语“盖取其渐磨”。

29.半夏厚朴汤:《和剂局方》加入大枣,称四七汤。取意于四味药,治七情病,故名四七。我们专用于梅核气,但疗效不太稳定。

30.甘麦大枣汤:本方除常用于癔性咽喉异症之外,还用于幻听症、幻觉症、癔性失音和癔性失听,疗效都较理想。现在安徽省蚌埠中药厂的“脑力静”,就是用70%的本方,再加入30%的维生素、甘油磷酸钠而成。湖北省武汉东山制药厂的“脑乐静”也是以本方作为主要成分。所以以上两药对神经性头痛,很有疗效。《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确是经典著作,故成无己认为是:“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祖。”李东垣也谓:“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故仲景方,广泛地应用于耳鼻喉科病,并取得一定成绩,是毫不足怪的。

1。经验方止痉散(半夏、全蝎等),治疗小儿抽动症,疗效满意。我也曾用该方治疗一亲戚的帕金森氏病,震颤得到明显控制,近期疗效惊人。可以说这张经验方确实是治疗以抽动、震颤为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的专方。

2对于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多表现为上盛下虚的虚热,我一般用大剂量的生地黄,以清热补精。

3..望神最难。这种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在瞬间给你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的出现,不仅需要医生多年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为基础,还需要安静和谐的就诊环境,更需要医生良好的即时身心状态。

4.对那些急需补钙的老人说,阳光是最好的补钙药。在我的药方里,阳光也是一味药。阳光,是兴奋剂,是生命不可缺乏的动力和能量。

5.消渴包括糖尿病、甲亢、尿崩症等多种疾病,而糖尿病中仅有部分具有口渴多饮等消渴症状,两者内涵外延均不同,虽然消渴中大多数是糖尿病,可不全是,而糖尿病人群中消渴症状不典型者则更多。由于临床所见的糖尿病人很大一部分不具备消渴的特征,故治疗时必须跳出“三消”的思维模式,更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

6.各方适应证:

(1)金匮肾气汤:证见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乏力,畏寒或伴耳鸣,目下如卧蚕,少腹不仁,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等,证属阴阳两虚。

(2)验方(以参脉饮加味):以神疲乏力为主,面色无华,消瘦或伴心悸、失眠、口渴,纳欠佳,舌淡红少苔,脉软无力,证属气阴两虚。

(3)玉女煎:此方与白虎加人参汤功用相近,常合方而用,证见烦热口干多饮,消谷善饥或伴头痛、牙痛、牙龈出血等舌稍干红,证属阴虚内热。

(4)温胆汤:证见胸闷脘痞、失眠、苔腻等证,常因过食滋腻食物所致,有化热趋势者加黄连等,证属痰湿内蕴。(5)血府逐瘀汤:证见口渴而兼心烦易怒、失眠、胸胁疼痛舌质黯红有瘀点,脉沉涩等,证属气滞血瘀。

(6)防己黄芪汤:证见形体黄胖,身重乏力,汗出恶风,多黄汗,或兼小便不利,浮肿,舌淡红,苔白,脉浮弱者,证属气虚夹湿。

(7)小陷胸汤:证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互结。

(8)葛根芩连汤:证见胸闷、脘痞、烦热、肠鸣便溏粘滞臭秽或兼项强不舒,口干,喘而汗出,苔黄脉数等,证为湿郁化热。

(9)真武汤:证见头昏重目眩,心悸或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伴腹痛、肢肿、脉沉,证属阳虚水泛。

(10)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见疲劳乏力,肌肤麻木不仁,畏恶风寒,脉微涩等,证属气虚血痹。以上仅仅是本人近年来治疗糖尿病使用频率较高的十首方剂.

7.张仲景治眩晕之法

A.脾阳虚,水气上冲——苓桂术甘汤

脾胃阳虚,运化失司,水气上逆则心下逆满;脾虚不能制水,水气上冲则气上冲胸。水气上蒙清窍则头晕,起则清阳之气更难达头部,则头晕目眩加重。脉沉主水,脉紧为寒,水寒为病,故脉沉紧。

B.肾阳虚,水泛于上——真武汤“……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水气不行,水气上凌于心上逆,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肉为水气浸渍,加之阳虚失于温养则时跳动,身体振颤,站立不稳,而欲倒仆于地。发热乃虚阳浮越于外所致。

C.饮停下焦——五苓散

饮停下焦,水气凌心,水饮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故吐涎沫;上蒙清阳,清阳不升故眩晕.

D..饮停心下——泽泻汤,2饮停隔间——小半夏加茯苓汤.

8.站立式腹诊时,用力比较猛和大,按压得比较深。可能这样诊察的结果跟平卧腹诊就比较相似了(位的改变导致膈肌位置的变化对腹内压的影响,比如以胸胁苦满和胁下痞满为例,站立式由于膈肌下降,和心肺由于重力压迫的情况下,腹内压增高,此时站立式体位很容易触及胁下痞满和胸胁苦满,但是平卧位时,由于膈肌上抬后,腹内压变低,胸胁苦满和胁下痞满的体征则消失)

9.,柴胡体质容易出现瘀血病症,故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经常与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合用。

10.神经跳属于“肉膶筋惕”,而“肉膶筋惕”则是茯苓的重要用药指针----------东洞指出肉膶筋惕属于心下悸的范围,

1.麻黄10川穹10生甘草10水煎服,每服ML,一日二次。治疗范围:产后乳腺炎,未化脓的。屡用屡效、

2.温胆汤是传统的壮胆安神药,适用于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震灾以后,许多人经历了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往往出现失眠、噩梦、胸闷、心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等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虚胆怯”。这种情况,最适宜使用的方是温胆汤。我常用的剂量为:制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枳壳20克、竹茹10克、干姜6克.红枣20克。水煎,日分二至三次服用。服用此方以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改善或消失。

3临床上若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加舌象(有好多裂痕,笔者简概)=一贯煎

4.逍遥脉”可见虚弦脉或弦细脉在逍遥散证中出现的机率是比较大的对于逍遥散证的判定有较大的提示意.

5.容易积食+容易感冒+经常胃痛=柴胡桂枝汤我见到的柴胡桂枝汤病人还敏感,多疑,小心眼,缠着医生反复问来问去——典型的柴胡性格/我用柴胡剂的经验是发热性的疾病用小柴胡汤,腹证较为明显者且见舌苔黄厚者用大柴胡汤,兼见浮肿者用逍遥散,腹胁疼痛而下证不明显者用四逆散,见有明显伤阴症状而又兼有肝郁证者即选用一贯煎了.一贯煎记忆口诀::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铃.。

6柴胡桂枝汤:本条全文中出现了二个"微"字,微恶寒,微呕,说明其邪气不盛,用小柴胡与桂枝各半合方也说明正虚邪微,僵持不下所致.如四肢关节疼痛的厉害,用柴桂各半汤恐怕难以四两拨千斤.基于上述,把"烦疼"理解为"酸疼"更接近原文精神与临床.酸疼是肢体酸胀微疼,反复换位放置,不得舒适.曾多次见到"感染后低烧"的病人头痛微呕,微恶寒,四肢无力酸疼,用柴胡桂枝汤原方收功。

7.箫笛上面的六个音孔,不也是相距密迩吗?为什么吹一口气,六个指头按动,便演化出各种音色和曲谱呢?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循,在经过桡骨动脉时,固然也和吹一口气在箫笛的官腔里一样的看似简单,然而问题究竟是不能仅从表面来把物理轻率简化的。我不会吹笛子,但我不否认世界上有很多会吹笛子的专家。同样,我不会把脉,但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会把脉的专家。

8.刀是用来切菜的,它能够切菜,它也可以用来杀人。难道说刀有杀人的功能,才能够杀人?这里面牵扯到功与用的问题。麻黄可以升高血压,但会用的人用得是炉火纯青,也可以用麻黄来治疗高血压病,但他从来不说麻黄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9.心下赌赌的闷闷的就是痞,好像有个东西堵着贴着常见于慢性胃炎.

10.别人的美食未必适合自己,搞中医不能都唱同一首歌,都吹同一个调,学术需要宽容的氛围。人的认知不是在同一个层面,阅历深者应该包容新秀,每个人都是逐渐走向成熟的。当不认同异见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欣赏,或许会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11.大概在年排行中中国医生收入水平排在全世界倒数第五。这意味着非洲、南美(有无锡志愿者去过)要比我们这里更优厚、更受人尊重。

12.所谓感受风寒,不可理解为气候降温就会感受风寒,我认为凡是不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机体异常反应,就可以认为是感受风寒,凡出现寒证,那是阴寒体质;出现热证,那是阳热体质;也就是说初始的环境变化的因素结合体质因素将发生化寒化热的变化。气温等外界变化的因素是次要的,而体质是首要的。

13、流清涕是否为寒?有寒也有热。关键看发热与否,咽喉充血与否,汗出与否,烦躁与否。如果咽红、烦热、多汗而鼻流清涕者,那当然应属热,小柴胡汤加连翘、石膏、山栀等均是对证之方

1.胰岛素是由胰腺合成(中医概念的脾应包含解剖上的胰与脾),并作用于人体的受体(主要是肝脏),来调控血糖的高低。从控制论的角度看,胰腺、胰岛素、和肝等调控血糖的受体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控制路径。进一步分析,还可知是一种负向调控,也就是胰岛素含量越高,血糖则越低。

2.“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应在于血糖到人体全身各部的输送、人体对血糖的利用能力或者人体血糖的“传感器”等这些环节出了问题。”先生的观点和现今的西医基本观点类似。现代的基础研究发现了很多基因、分子等水平的问题,但是缺乏相应的治疗手段,西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差距越拉越大,简直是不同时代的.

3.关于胰岛素抵抗,一方面是由于血糖血脂等分子太多,消耗不及,浓度过高,与各组织细胞表面及内部的原有分子发生了化合,产生了化学上的“糖化”“酯化”产物,化学性质发生了较大改变(细胞原有酶系无法清除,如糖化血红蛋白),使得原先的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胞外及胞内)发生障碍,另一方面细胞中自身的分子缺陷、更新速度减慢等。最终发生血糖升高(或伴血脂升高),加重胰岛素抵抗,同时反馈性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得高胰岛素血症,伴发各种内分泌疾病,内皮损害伴炎细胞浸润(血管粥样硬化),淀粉样变性,能量代谢障碍,神经炎,肾损害等等治疗的时候,我是坚持以下方法的,一方面用西药控制血糖水平,另一方面针对性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陈皮为基础方,改善能量代谢,增强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系膜细胞等人体“清洁工”的清除异物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

4.为何仲景不用消导药如山楂神曲莱菔子等?为何仲景理气药物只有枳实厚朴陈皮等很少几味?而不用沉香川楝子乌药香附等?

5.湿温病用桂枝。今年湿温高热的多,西医挂十几天水不好的比比皆是,此病属阳明太阴合病.

6.如小柴胡汤可治恶寒发热属太阳,可治往来寒热属少阳,可治热而便秘属阳明,但其有六个问题,一是高热此方效果差,需合方白虎汤,朱莘农一派常合泻心汤,二是有泻下通便作用,但力道不够,便秘呕吐的厉害属少阳和阳明合病,这就需大柴胡汤,三是发热会有阴转,既有发热但恶寒重,并有汗出恶风症,需合方桂枝汤,即柴胡桂枝汤,四是发热病程已长,有阴转,见低热、乏力、恶寒,属柴胡桂枝干姜汤,五是化痰力弱需合小陷胸汤加陈皮,六是利咽喉能力不强,需加桔梗。

7.我的经验高热就可合方白虎汤,而大渴属白虎加人参。又如黄芪建中汤治太阴虚寒之腹痛和胃痛效果如神,但其治溃疡病能止痛却不能愈合溃疡,原因何在呢?我父认为是瘀血不化,需合失笑散,这就对经方做了个补充。也就是经方与时方的统一,让经方更有生命力。一味洛赛克把中医的脾胃病人都转去西医治疗,中医界用不着痛心疾首,对无胃酸的溃疡病,此洛赛克效果不好,而且很易出血,我们大有用武之地,而且此物对胃炎效果肯定不好。

8.观察半夏泻心汤既可治便秘又可治腹泻,但其改善头晕不好,我就加天麻钩藤,效果相当的好;

患者方P,女,42岁。体质描述:肤白,脸大,腰粗、腿粗,脸上油多;病史如下:去年下半年始双侧颌下连及颈部长痤疮,个大饱满,略痛,故服用避孕药,痤疮有所改善,但体重飚升,从58公斤至68公斤,已停服避孕药,痤疮更茂盛,上腹部不适,嘈杂感,嗳气频频,食欲亢进但控制甚,汗多,心烦,睡眠浅,易惊,月经量少,一直便秘,常服排毒养颜胶囊,经前乳胀,舌红苔白,脉滑。

一诊: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柴胡20黄芩10制半夏10制大黄15枳壳30赤白芍各15干姜5红枣15桂枝茯苓丸各剂

二诊:大便有改善,痤疮略减,睡眠仍差,因患者近日又至美容院减肥,故面色发黄,肤色不滋润,疲乏感。师嘱除了运动停用其他减肥方法,调整处方如下:温胆汤,姜半夏30茯苓30陈皮20生甘草5枳壳30枳实15青皮15竹茹15干姜5红枣20,14剂

三诊:药后睡眠明显好转,食欲下降,心烦消失,大便干,腹胀,痤疮不进不退。守方并调整枳实15克为20克14剂

四诊:药后感觉舒服,睡眠佳,夜盗汗消失,大便仍不理想,时用蜂蜜,腹胀明显减轻,痤疮仍此起彼伏,调整处方为:生麻黄5生石膏20生甘草5制半夏30茯苓20陈皮20枳壳30枳实15青皮15竹茹15干姜5红枣剂

五诊:药后痤疮明显消退,体重下降,大便调,睡眠佳,原方14剂六诊:药停后痤疮偶长,月经正常,睡眠正常,食欲一般,腰围已变小,大便在停药后变干,运动后有改善,调青皮15克为20克,30剂,嘱吃吃停停、调心情、多运动。

案语:

1,老师首诊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欲改善患者因乱用性激素而致的一系列紊乱,但收效不大,因为该患是典型的半夏体质,况且要改善紊乱的内分泌不是一件易事。故二诊转为温胆汤入手,改善焦虑状况来改善整体而取效;四诊合用了越婢汤来加强痤疮的治疗,运用小剂量的麻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而且可以动便,另石膏的使用对肤白的人较合适并有效,故四诊的选方已定格。

2,老师运用了芸香科植物枳壳30枳实20青皮20陈皮20共80克来理气通便减肥,并告知患者体质较好者一般都是“紧肛门”,不用太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dzz/14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