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真正代表艾灸界唯有隔姜灸

 

三伏天为什么要做隔姜灸?

入伏以后,医院都在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其实冬病夏治并非仅仅是三伏贴,在这个时期进行艾灸也是很好的补充人体阳气,达到冬病夏治的最好办法。其中艾灸中又以“隔姜灸”效果最好。

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隔姜灸。

什么是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以姜片间隔在皮肤和艾炷之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关于隔姜灸,在古代应用很广,早在明代的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聚泉穴治咳嗽曾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又提到用隔姜灸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亦有关于隔姜灸的记载。

为什么要用姜来灸?

艾灸配合辛温的生姜,可升发宣散,祛寒发表,温中驱寒,降逆止呕,通经活络,增强体质等。生姜别名又叫姜根、因地辛、炎凉小子等,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由于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平喘、补气的作用,所以它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等病症。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生姜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姜辣素等多种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催眠等作用,能够起到消炎、散热、发汗、缓解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所以隔姜灸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肠胃虚弱等病证。由于隔姜灸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所以此灸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致相同,如果略加改进,在艾炷中加入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抹上一层药末,其治疗效果会得以加强。

隔姜灸的施灸方法:

大艾炷,新鲜老姜,镊子,粗针,火柴,线香,灰盒,甲紫等。

选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着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7.5px的姜片(姜片大小可根据所选穴位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然后用三棱针将姜片穿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施灸时,把所备姜片放在所选的穴位上,上置大或中等艾炷,再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等到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可略略提起姜片,稍停放下再灸,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施灸5~10壮,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既可以防皮肤灼伤,又可以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操作隔姜灸应注意哪些?

(1)隔姜灸所用的生姜应为新鲜的老姜,且宜现切现用,不可选用干姜或嫩姜。

(2)所切姜片的厚薄,应以所灸部位和所患病证而定。如面部为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切厚些;如所患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若在施灸过程中不慎灼伤皮肤,以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4)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复。如灸面部神经麻痹,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东西,安静休息,以便快速康复。

温馨提示几点:

1,晚上七点后不宜隔姜灸,因为晚上要养阴;

2,艾灸后不宜喝茶以免消去艾灸的火力。忌烟酒。

3,隔姜灸后如果出现上火现象可以灸足三里,引火下行。

4,艾灸前最好喝点水,预防口渴。

”隔姜灸“经常做的穴位?

1.咳喘

取穴:主穴:共分三组。①肺俞;②膏肓、中府;③百劳、天突。

配穴:①足三里(双);②丰隆(双)。

2.支气管哮喘

取穴:天突、大椎、气海、肺俞、膏肓。

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方法一(一般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分两组:①耳垂下、下关、四白、颧?;②颊车。

方法二(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颊车、地仓、迎香、攒竹、牵正、风池。

4.胃下垂

取穴:百会、中脘、气海。

5.肠梗阻

取穴:神阙。

6.尿潴留

取穴:主穴:关元、中极、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肝肾阴虚者加太溪、肾俞;中气下陷者加足三里、气海;膀胱湿热者加膀胱俞。

7.头痛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百会、太阳、风池、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气血虚头痛加中脘、膈俞;肾阳虚头痛加肾俞、太溪。痰多者外加丰隆。

8.腱鞘炎.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

*(找穴位上百度)*

长沙天然排毒调理中心!

排毒疗养咨询

健康食品店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dzz/13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