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脊髓源性非反射型膀胱护理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尽早摆脱尿管,形成平衡膀胱,确保四肢瘫和截瘫患者享有几乎正常的生活寿命和较高的生活质量。为此,我科对脊髓源性非反射型膀胱患者采取了腹压训练加间歇导尿术的护理方法,并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研究对象60例脊髓源性非反射型膀胱患者,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18~55岁,平均(30.5±1.8)岁。纳入标准:双上肢功能正常,病情稳定,能主动配合且无泌尿系感染和尿液反流者,尿液动力学检查确诊为非反射型膀胱。方法3组患者均行站立训练、肌力训练、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A组为腹压训练加间歇导尿法,B组为腹压训练加留置导尿管法,C组为间歇导尿法;干预时间均为3周。腹压训练用输液管和皮尺自制测压装置,在留置导尿管末端连接一个三通管,一端连接测压装置,一端连接生理盐水瓶,让患者端坐于轮椅上,测压装置零点平耻骨联合。让患者排空膀胱,体会膀胱无尿液的感觉;第1次输入100ml生理盐水,让患者体会100ml膀胱容量的感觉,然后让患者深吸气,屏气用力作排尿动作,观察自己用力时测压计水柱波动的高度,并调整体位,了解体位与压力的关系;放松休息5min,使测压计水柱降至零点;第2次输入200ml生理盐水,让患者体会300ml膀胱容量的感觉,重复上述动作;输入液体总量为500ml。每次训练尽可能使膀胱内压力达到60~80cmH2O(1cmH2O=0.098kPa)。每周训练2次。训练时要求环境安静,无干扰。间歇导尿导尿次数 根据残余尿量、进水量而定,一般4~6次/d。当残余尿量在200ml左右时,每日导尿2次,100ml时每日导尿1次。在患者可自行排尿且每小时饮水量增加到200~250ml时,残尿量如果在80m1以内或为膀胱容量的20%~30%以下时,可改为每周导尿1次,连续2周后停止导尿。注意插管时动作轻柔,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充分润滑导尿管,防止损伤尿道。饮水计划 每日限制饮水量少于2000ml,包括食物含水量及输液量,平均每小时摄入125~200ml,晚上8点以后停止进水。留置导尿定时开放导尿管(2~3h),让膀胱适当充盈和排空。结果3组患者疗效及尿路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从表1可见,A组患者疗效优于B和C组,B组又优于C组;而A、B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又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成本/效果比较从表2可见,出院时医疗成本从低到高依次为A、B、C组。讨论脊髓源性非反射型膀胱护理的重要性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其引起的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更成为患者晚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对脊髓损伤患者做好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及时正确的泌尿系统康复护理和膀胱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膀胱残余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脊髓源性非反射型膀胱特点及护理现状脊髓源性非反射型膀胱是脊髓源性神经源型膀胱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尿潴留。留置导尿管虽然可以解决尿潴留的问题,但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而且长期留置导尿管不利于建立膀胱平衡,患者极为痛苦。表1提示,B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往往只重视完成间歇导尿操作本身,忽视间歇导尿前的自主排尿训练;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而未能充分体现间歇导尿的优势,导致患者长期依赖间歇导尿,浪费医疗资源。表2提示,C组患者的C/E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腹压训练加间歇导尿综合护理的方法有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 本研究中,对脊髓源性非反射型膀胱患者进行的腹压训练是利用生物反馈原理,自制简易测压装置,让患者通过测压装置掌握控制腹压的技巧及感受膀胱容量变化,较屏气法、手压法更容易掌握,有利于自主排尿。同时配合间歇导尿术,减少单一护理方法可能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等不良反应,提高了护理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有一种单一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需两种或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本研究中A组患者采用腹压训练加间歇导尿术的综合护理方法,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摆脱导尿管,达到较为理想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无尿路感染发生,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有利于其尽早回归社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如果你也想试试以上方法,解决排尿困难问题,就给点一个ZAN吧!最专业的导尿知识,请北京哪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治好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cs/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