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近来,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人发帖讲述自己的困惑——30岁之后,当职业发展、孩子求学、老人看病等现实问题一一浮现,他们对一线城市的生活感到倦怠,开始犹豫要不要离开。
和几年前一度流行的「逃离北上广」不同,那时,想要离开的往往是在一线城市没有置业的年轻人,但如今,一些中产有了同样的念头,即使要付出比年轻人更重的代价,他们仍然渴望回到二线安置未来,以此获得生活中的「呼吸感」。
一些人在彷徨后做出了决定。上周六,一位30岁的二胎妈妈收拾完所有家当,正在从北京搬到威海,她同时在观望房价市场,等到一个回暖的时机,就卖掉北京一套价值万的「老破小」,去威海置换多平方的大房子。一对年龄超过35岁的夫妻离开北京快一年了,他们把全家的户口迁往了海口,在那里重新找工作和买房,希望尽快与城市适配。还有一位37岁的妈妈,留下了北京户口和一套房产,带着老人和孩子转移到武汉,两个孩子已经开始在武汉上学。
根据年《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报告和人口统计局数据,近年北京和上海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北京近四年常住人口净流出达40万,而在年一年,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减少了0.4万,上海人口仅增长1.07万,人口吸引力远远不及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这些都说明,人们对于如何安置自己的生活,已经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人物》找到了四位从北京、上海退回二三线城市生活的人,和她们聊了聊曾经在一线城市的生活状态,以及想要离开的具体原因。有人感慨说,自己卷不动了,「来大城市追求生活,来了之后却发现生活在城门之外」;有人在经历老人生病之后,开始思考自己和父母的连接是什么,并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给父母多一些陪伴;有人带着孩子长期生活在20多平米的狭窄空间,对生活的需要变成了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而当离开的原因和新需要都变得如此具体,在退回二线城市之后,她们是否就能获得内心的渴求?以下根据她们的讲述整理——
文|程静之
编辑|槐杨
图|受访者提供
「来大城市追求生活,来了之后发现生活在城门之外」
心凌北京——威海
我是这个星期六(2月25日)彻底告别北京的。我把所有行李打包好,提前装上一辆大货车运走,之后跟老公带着两个孩子走高速,往山东的方向开,到了威海的地界,打开车窗换换风,能感觉到空气里有一种清甜的味道。
选择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北京卷不动了。离职之前,我是一家顶级4A广告代理商制片,负责公司所有客户的视频广告制作,客户涵盖品类比较广,包括汽车、快销品、互联网。这份工作的不可控性很高,基本要求一天24小时待命。每天一睁眼,我会先拿起手机,处理上千条未读的群消息,之后忍受一小时的通勤,到公司跟同事和客户频繁开会,沟通片子质量、修改意见、追加报价等问题。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我赶回家,扒拉两口饭,又继续工作,这种状态要一直持续到闭眼睛睡觉。
最忙的时候,我同时推进3-4个项目,为了赶进度,熬夜或者通宵也是家常便饭。这还不是最头疼的,涉及到外景拍摄的时候,我需要应对各种临时出现的bug,比如有一次在新疆,我们早上四五点起来赶日出,结果等来的是冰雹;还有一次在高原,要拍SUV汽车的越野性能,没想到产品突然出现故障,我就要思考如何拖着这个坏掉的车,去弥补脚本里的镜头。
因为工作的强度太高,广告代理商都自称「广告狗」。我在这个行业干了8年多,好像已经习惯了紧张的熬夜、加班和出差模式,接受了这就是自己的生活。
但到了年,我意外怀孕,生了老大,就有点想改变这种生活状态了。
休完产假之后,孩子依靠母乳喂养,我半夜要起来吸奶,睡眠质量很不好,早上起来再应对工作,必须先来一杯咖啡,才能支撑新的一天。在那个阶段,我过得挺辛苦的,但总感觉有个盼头,撑过一年半年,等孩子断了奶,痛苦就会过去的。但没想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跟父母有了情感交流的需求,占据我的时间反而变得越来越多。
我记得在孩子有了记忆以后,有一次对我说,妈妈,你上次带我去的那个公园,周末可不可以再去一次?我就发现,自己周末的时间是不固定的,连这个都没办法承诺给她。还有一次,孩子睡前,我想表达对她的爱,说以后不管妈妈去哪里,都会把你带在身边。没想到孩子说,妈妈,你上班能带着我吗?这句话一下子戳到我的痛点,我当时忍不住哭了,好像在孩子眼中,妈妈就是一直在上班的。
到了年,我又一次意外怀孕,老二的到来加剧了孩子和工作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到了周末,我一边陪不好孩子,一边又处理不好工作,搞得两边都很愧疚。有时候,手机里的工作信息在吵,孩子也在吵,我就特别想放空自己,哪怕安静待一会儿,但现实是没有自我喘气的空间。
当这个矛盾成为常态,我开始思考自己在北京的定位和这样熬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一方面,我们在北京算是小中产,有房产,是一套五十多平的老破小,总价大概万,满足不了一家四口的住房需求,但如果再存一笔巨额的首付去换房,压力会很大;另一方面,我们没有北京户口,孩子未来没办法在这里高考,上学也会是一个大问题。两方面加在一起,我就觉得对未来的生活简直不敢去规划,好像对我来说,北京的一切都变得好遥远。
我老公跟我是同行,从大学毕业,到工作、创业,在北京一共待了18年。平时,他工作也非常忙,感到卷不动的时候,就开玩笑跟我说,去威海吧,把房子卖了,换成一笔现金,可以在威海全款买多平的大房子,完全不用背房贷,可以彻底实现躺平。以前,这只是我们一个美好的假想,但在我二次意外怀孕的时候,老公认真考虑到北京的生活和住房情况,光养一个孩子已经很不如意,重提了离开北京去威海的事情。
老公是威海人,每年春节或者五一、十一,我就要回去跟他家人相处,所以威海我去过蛮多次了。我很喜欢那里,三面环海,过几个街道就能到海边。冬天最冷的时候差不多0度,供暖却有6个月的时间,比北京还要长十几天。那里的消费也让我觉得坦然,打开打车软件,快车和拼车,就是8块跟6块的区别,吃一碗海鲜面,小鱿鱼、虾、花蛤的浇头全部铺满,才20几块钱。
生二胎的节点上,我对去威海的提议一下子感到心动了。考虑到目前这个阶段,我在北京的工作也遇到了瓶颈期,一些优秀的孩子杀上来,我也不想跟他们斗智斗勇去卷了。总的来说,对事业上的追求就是0,完全没有了。
最后,我跟老公达成一致意见,他是自主创业,办公地点比较自由,工作就可以先不放,之后在北京、威海两地跑一跑,而我的打算是彻底放手,在哺乳期一年左右,把离职的事情提上日程。一直到今年过完春节,我做完手上最后一个项目,去公司办理了离职,之后开始收拾行李,该扔的扔,该卖的卖,该送的送,每处理一样东西,都像是跟这一段生活模式的告别,感觉到一种完全的解脱。现在,我们正在观望北京的房价,等到一个回暖的时机,就卖掉那套「老破小」,在威海置换一套房子。
今年春节,我在威海的婆婆家住过一段时间,能感觉到那边生活里的声音跟北京完全不一样。一大早,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站在窗户下聊天,我被他们的声音吵醒,突然感到很接地气,一阵惬意。走出家门,能看到威海有很多山,鸟也特别多,去包子铺买早餐,伴随的都是小鸟的叫声。到了马路上,四处在播报今天什么菜价便宜,哪个超市在打折,都是一些细碎的生活日常。
今年元宵,心凌在威海感受到了节日气氛
我发现,在北京将近10年的时间,忽略了很多类似的生活气息。不像在威海,朋友们可以随意邀约吃饭,马路上的陌生老人会逗你的孩子玩,路上碰到老邻居了,会先聊两句再接着走路。好像生活的节奏一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相处就都回来了。
最近,我把「裸辞、卖房、离京」的经历写在网络上,收到了很多留言,感觉在这个时代下,其实有很多人厌倦了一线城市的生活,但没有逃离的客观条件,或者没有离开的勇气。他们有的离不开国企的工作,有的放不下北京的户口,有的舍不得高薪的收入,有的想为孩子争取优质的教育。而我算是迈得开腿的,毕竟除了一套计划出售的房子,在北京也不剩什么。
所以,也有一些人很羡慕我,可以在现阶段去追求一种坦然的生活。我印象最深的评论是「来大城市追求生活,来了之后发现生活在城门之外」。这也是我的感受,我可能已经过了为事业拼搏或者说为自我成就感拼搏的一个阶段了,现在更在意的就是过平淡的生活。
心凌回到威海,和老公孩子在海边。
我觉得离开北京、回到武汉是一个特别正确的决定——可以更多地陪伴老人。
特雷西北京——武汉
到年,我们家遇到了三个意外。
一个是我在工作上遇到了歧视,二胎怀孕期间,公司考虑到我即将有两个孩子,可能没有精力再投入工作,招了新人代替我的岗位,等我休完产假回去,公司已经没有我的位置了;二是老公突然生病,血管方面检查出问题,幸好及时送医救治,不然这个人可能就没了;三是我公公也出现身体不舒服,医院挂号,一检查,发现是膀胱癌。
在这之前,我们家其实过得蛮顺的。我3年来北京读大学,7年认识了老公,两人都是湖北小镇出来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毕业后,我去了一家外企工作,老公本来是保送中科院硕博连读,但他想赶紧挣钱,读满三年硕士就直接出来了。
年,我看到天通苑有一块地方出了新楼盘,都是小户型,2万块钱一平,就跟老公说,万就可以买下五六十平的房子。当时我们手里连20万都没有,赶紧各自去借钱,把首付凑起来,第一套房子就这样买了。后面这些年,有了孩子,老人自然而然地过来帮忙照顾,房子变得拥挤,我们就卖了第一套房,在望京换成了一个80多平的两居室。日子这么过下来,在北京,我们有看起来像光环一样的东西,房子,车子,户口,都有了。
但到了中年,上面所说的那三个意外,把生活完全打乱了。这让我感觉到,一个家庭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我们虽然算得上中产,但在北京也没有太多抗风险的能力。
其实,年生了老二之后,我们在武汉也买了房,只是没有决定说要回去。这一次公公生病,成了一个契机,他的癌症是早期,治愈率很高,但如果在北京治疗,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无解的问题:首先是要找医院,并不容易挂号;其次,医院,老公要上班,也没人能看孩子了;最后,即使公公在北京治好了,家里地方太小,也没有一个安静的角落可以给他休养。
考虑到这些,我决定带着公公和孩子回武汉——医院很容易挂号,老人治好之后就在老家休养,我妈还可以过来帮忙看孩子,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到武汉之后,老人住院就是我来照顾,记得那个夏天,公公做完手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发烧,我租了一个轮椅,推着他去做各种检查项目,从一个科室到另一个科室,所有东西搞完下来,一天就过去了,真的是很疲惫的。
在那段日子里,我逐渐意识到,老人越来越老,陪伴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就在想,父母跟我们的连接是什么?他们把我带来这个世界,又把我挡在死亡的后面,就像是我跟死亡中间隔着的那堵墙。有他们在的时候,我会看不到那个东西,但他们一走,我直接地看到,未来的生命就是走向死亡这个终点。
每次想到这一点,我就会觉得离开北京、回武汉是一个特别正确的决定——我可以更多地陪伴老人。
一直以来,老公对我回武汉的态度是,只要我和孩子过得开心,他就支持。平时,他的重心都在事业发展上,自从那次生病之后,他也非常害怕,一下子强烈意识到身体健康很重要。我过来武汉之后,他两个星期回来一次,感到武汉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气息确实会让人放松,他打算过两年之后,凑够工作年限,拿到公司股权,就立马回武汉。
现在,我的两个孩子都已经在武汉这边上学了,等老公一回来,在北京就留下了户口和一套房产。也有很多人对我的选择表示不理解,说一个北京户口就成了多少人的向往,为什么还要回武汉?但真的在北京生活过,我们才体会到,即使有户口,也不代表车牌能摇到号,孩子上学就有学区房,老人就医就能更方便。从各个层面来讲,我们在北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这个城市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当然,每个城市有优点,就有缺点。武汉虽然发展还不错,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机会不多,薪资待遇低。回来之后,我没有再去投工作,也知道年龄过了35岁,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剩下的面试机会会更少。其实,我在年离职之后,曾经跟朋友尝试过创业,想做一个亲子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cs/1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