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告别阳虚的最佳时间,最好的解决方案

 

院长在线按+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浮盛于肌肤,而内脏相对空虚,这时我们体表是热的,身体内部是凉的。若长期劳作过度或者熬夜,长期呆在寒湿的空调环境中等,就会伤及阳气。阳气不足易使人精神不振,容易筋骨关节疼痛僵硬、痛经、月经延后、以及得各种痛症。

1

什么是阳虚

冬天怕冷可以理解,

但夏天也怕冷...

在空调房里,

别人只觉凉快时,他却觉得冷,

时间稍长就手脚冰凉。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就要注意了,

你的体质已经变差,

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阳虚。

01夏季易伤阳气

夏季在五行属心,心属火。

《内经》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季养生主要是养阳。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

阳气在外,阴气在内,

人体阳气浮盛于肌肤,

而内脏相对空虚,

这时我们体表是热的,

身体内部是凉的。

由于天气原因,

人们多偏嗜冰镇寒凉之品,

长期劳作过度或者熬夜,

长期呆在寒湿的空调环境中等,

这些都会伤及阳气。

因此夏季反而比其他季节,

更容易耗伤人体的阳气。

02阳虚的影响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

有对阳气的精确阐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意思是说,

阳气的鼓舞使人精神焕发,

阳气的温煦使人关节筋脉柔韧。

中医认为,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阳病,寒性凝滞。

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

赖阳气的温煦推动,

才能气血通达。

如果长期在室温低的环境中,

寒邪侵入人体,

经脉气血失于温煦,

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

阳气的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生理功能下降,

则产生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因此,阳气不足易使人精神不振,

容易筋骨关节疼痛僵硬、痛经,

月经延后、不育不孕、水肿,

畏寒怕冷以及得各种痛症等,

也会使生命的河流壅滞、混浊,新陈代谢不畅通,出现肥胖、多囊卵巢、糖脂代谢紊乱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2

现代人夏季耗伤阳气的恶习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养生其实就是养阳气。

但可悲的,

不仅仅是现代人或因压力所迫,

或欲望所使、或随波逐流,

在每天不断的耗伤自己的阳气,

更可怕是直至伤及根本,

疾病丛生时仍浑然不知。

01非时作息阳不归根

中医认为,

最佳的睡眠时间为:

“亥子丑”三个时辰,

古人道法天地,

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与天地的作息保持一致,

故能神清气足精满。

今时之人不然也,

有了电灯的照明,

有了电视、电脑等娱乐设施,

人们已习惯于晚睡,罕有亥时入睡,

甚至子时还在“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子时为一阳生,

为阴阳交替之时,

若不能入睡,

直接损伤的是坎中一阳,

长此以往,坎阳亏虚,

各种疾病应运而生。

02嗜食寒凉兼好甜辣

现代人,

受西方营养学影响,

嗜食生冷水果,

为求刺激口腔好食冰冻食品,

尤其喝冷饮之风流行,

这些都会严重损害脾胃阳气。

尤其在夏季人体阳气外散,

胃肠反而呈虚寒状态,

故夏季应饮食清淡、温食热饮。

若是以生冷食物冷饮来解暑,

则是犯了“虚虚实实”之误,

脾阳受损则运化不利,

出现腹痛、腹泻、乏力、消瘦等症。

喜食甜腻厚味,

人体无法运化致痰湿内生,

湿为阴邪,且重着粘滞,

阻碍阳气的运行,导致阳郁阳虚证。

嗜食辛辣使人精神亢奋,

阳气过分的耗散,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03人造贼风夏月伤寒

《内经》中提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圣人避风如避矢石。

可见古人对风邪是防范有加的,

因为风邪不但为百病之长,

也是六淫之先行官,

风邪侵犯肌表以致表虚,

接着其他邪气就可以乘虚而入,

尤以寒气对人体的伤害最大,

寒邪属水能灭火,最伤人阳气,

而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本,

张仲景著《伤寒论》而成医圣,

可知谨避风寒之重要性。

而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

无异于门户大开,

此时若立即进入空调房,

风寒之邪会直入肌肤、筋脉、骨节,

若不及时排出寒气,

更会侵犯六腑五脏,

乃至成不治之症,

可见人为邪气对人体之伤害,

远甚于自然之气。

此外,房事不节、肾阳亏损;

工作烦劳、阳气外张;

过量引用凉茶等;

皆可以导致夏季阳气虚损,

致使阳虚体质产生。

3

阳虚的症状

0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

很多阳虚的女性,

月经前后不能受凉,

稍微受凉,就会比别人敏感,

出现月经延后或者痛经。

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

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的状态。

02完谷不化

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

古人对此现象,有形象的比喻。

食物的消化,

就好比把生米煮成熟饭,

胃就好似煮饭的锅具,

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的火,

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

所以当阳气不足时,

进入胃中的食物,

也就无法很好地消化,

从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03精神不振

阳气不足,表现为萎靡懒动。

04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

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

如果阳气衰微,

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

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

导致舌体胖大。

因此,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05脉象沉细

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

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不能吃凉东西:

阳虚的人不能吃凉东西,

一吃凉东西就会拉肚子。

一得病就是寒症:

阳虚者一得病往往就是寒症。

比如说同样是感冒,

别人感冒时是喉咙疼,

流黄鼻涕,吐黄痰,

扁桃腺发炎化脓。

阳虚体质的人感冒,

就会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喉咙发痒,

吐痰吐的是清稀白痰,反映出寒象。

4

阳气分为先天之阳和后天之阳

阳气分成两部分,

一是先天之阳,

二是后天之阳。

先天之阳来自于父母的遗传,

它相当于一个火种,一个能量棒,

后天之阳,来自于我们吃的食物。

就像一堆篝火,仅有火种是不够的,

还需要木材这堆火才能持续地燃烧。

肾,就是我们的先天火种;

脾胃,就是我们的后天木材。

从这个意义上说,

阳虚最大特点就是火力不足了,

从我们人体的感觉上,

就是一个字“冷”。

因此,人体之阳,

主要来自于先天之本肾,

以及后天之本脾胃。

当我们说到阳虚之时,

通常主要指的是脾和肾之阳虚。

5

夏日宜养阳

杨上善《内经·太素顺养篇》:

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受阴阳法则的制约,

一年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

影响着人体内的阴阳变化。

人要防病延年,

就必须使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

与自然阴阳的消长变化相适应。

违背自然界规律会发生疾病。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自然界中天地之气相交,

阳气旺盛,万物繁荣茂盛。

养生应以养长阳气为主,

切勿遏制损伤阳气。

养阳,就是保养阳气。

比如说夏季养阳,

要做到不要无谓耗伤阳气。

比如长时间待在的空调房,

晚上在风口睡觉,

大量喝冰镇啤酒、冷饮。

进一步的养阳,

就可以叫作温阳了。

比如说针灸中的针法、灸法,

或者是温阳药。

夏季人体阳气隆盛在外,伏阴在内,

且暑多挟湿,脾喜燥恶湿,与胃相表里,

则中焦温化寒湿之力不够,易致寒湿中阻。

故应用辛温阳性之品,宣发阳气,温化寒湿。

夏季养阳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

如果是阳虚体质的人,

在每年春夏症状减轻,

而到秋冬就会加重。

这样的人适合的养阳的药物。

药物的阳气借助,

集体的生长的阳气,

从而起到培补阳气的作用,

到了秋冬灸可以减轻症状。

6

夏季如何养护阳气?

01忌食寒凉,食温补阳

要饮食有度。

饮食既不要过多,

还要注意慎吃冷饮,

以免出现损伤脾胃阳气,

可适当吃一些温性的食物,

来温补体内耗损的脾胃阳气。

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

可以多吃益气温阳的食物:

如鲫鱼、大枣、胡桃仁等。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较多,

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

多食咸味来补心。

此外,绿豆汤、西瓜、金银花茶,

菊花茶、酸梅汤等这些解渴消暑佳品,

性质多寒凉,阳虚者少吃,

体健之人最好不要冰镇过食。

阳虚的人最忌寒凉食物。

夏季气候炎热,

冷饮成为人们最爱的饮品,

过度地饮用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

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

时间长了还会损伤肾的阳气,

从而导致脾肾阳虚。

依据“春夏养阳”的规律,

可选用补益助生阳气的饮食,

如当归羊肉汤等。

夏日三伏,

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

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02多动补阳,不厌于日

夏季外界阳气最旺,

阳虚体质的人应多到户外活动,

以激励自身阳气运行,

可调畅气血、养护阳气,

但不宜运动过度,出门应做到防晒。

夏天上午七八点钟的阳光最好,

此时阳光不强也不弱。

空气质量也是此时最清新,

植物经光合作用散发氧气。

此时是最佳的锻炼时间,

早上阳气开始由体内传于体外,

在这段时间走路、做有氧呼吸,

可以保持人体充足的阳气,

使人在白天的一整天里精神充足。

要适当活动。

夏天不要厌恶日长天热,

仍要坚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

以适应夏日养长之气。

应多到户外活动,

尤其是日照充分的山林,

对健康是大有好处。

去面对东方朝阳做深呼吸,

要在蓝天白云下做深呼吸。

要多到公园、田园、高山、峡谷等,

漫步,或快走,或跑步,或跳舞等,

充分吸收自然界阳气精华,

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

03按摩涌泉穴

中医养生认为,

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

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

《黄帝内经》中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

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

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

在空闲时应经常按摩涌泉穴。

7

其实,还有一个告别阳虚的最佳解决方案

▲挥发油含量越高,效用越好。蕲艾所含挥发油是其他艾的两倍。

《本草从新》记载: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

能回垂絶之亡阳,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而蕲艾为蕲春四宝之一。

所含微量元素、放热量,都比其他产区更好,

端午蕲艾正盛,艾叶饱满,温热能力最佳。

▲艾绒热量调理会阴穴能疏通体脉,缓解便秘痔疮、痛经宫寒等症状。

清代名医吴尚先在《理瀹骈文》里说:

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恐伤胃气者,

以坐为优矣。

有位姑娘把艾绒装进坐垫里,

这样一年四季,

坐着就能将湿寒赶走、把阳气补足。

▲艾草可食可用,外用理气血、逐寒湿。

坐垫的艾草采摘自端午时节的蕲艾,

蕲艾所含微量元素、放热量,

相比其他产区都是最优,

是中医师指定的艾绒、艾条原料。

端午阳气最盛,

此时蕲艾饱满、温热性能最佳。

收艾、晾晒、囤艾陈放一年以后,

打出来的艾绒细细的,

热性能轻松传达到皮肤。

▲艾陈放一年以后打出来的艾绒,热性能更加轻松传达到皮肤。

32支棉纱做内胆布,

40支棉纱做外套布;

平纹织布,不易缩水。

▲棉帆布坚牢耐磨,透气性好,艾绒的温性能被最大程度渗透出来。

把艾绒装进手工缝制的内胆布里,

拍匀,再缝制16宫格压线,

艾绒便不会起坨,怎么坐都能保持原形。

▲装好绒后,在上面缝制16宫格压线。

▲天然纤维布料不易起球,亲肤不燥;染布印花、多次水洗、不易掉色。

坐上艾草垫不久,

就明显感觉到一股辛凉之气嗖嗖往身体里窜,

后来才知道是艾绒和体温作用产生热能,

不自觉中在温经散寒、补阳活血、抑菌消毒。

艾绒垫正方厚实,温热恰足。

天热久坐也不觉疲惫,

特别适合运动量少,常坐生寒的人。

8

以院长品鉴之名,让世界充满“艾”

▲无论是在家里看书,还是办公室办公;放一个靠枕,能缓解腰椎酸痛。

很多人坐久了,会不自觉弯腰驼背,

长期下去就喊腰酸背痛。

放一个草木靠枕在腰背部,

把身体支撑起来,挺直脊椎,

艾草通畅气脉后,

腰椎自然不痛不酸,行坐也端正了。

▲午休时,轻轻托起头部,当枕头可放松颈椎,进入自然惬意的办公室小憩美梦。

这个抱枕乍看没什么特别,

其实内藏玄机。

摸一摸枕芯中间凸起的的地方,

里面是特制的药包。

经过反复调试配比,

艾绒、红花、乳香、骨碎补等混合制成药包,

和身体接触久了,散发的热能,

可增加身体元气,缓解肾虚腰酸。

▲艾草的温阳之力,把其他草药补肾、行气、活血的功效发挥出来,效果更好。

药包摆放的位置正好贴合使用,

横放环抱腰部,竖放紧贴脊柱。

横放时,药包在命门、肾俞穴,温补肾脏。

胃寒、平时易拉肚子的人,

用它温胃散寒;

小腹凉、经期淤血多的人,

用它活血化瘀、减轻痛经。

竖放时,药包覆盖督脉和膀胱经,

背部肌肉气血充足,

不再因气血瘀堵而背部发紧疼痛。

▲环抱着靠枕,增加身体元气,充足气血。

填充靠枕的珍珠棉,

回弹性好,蓬松度强,

软鼓鼓的还散发着清香。

无论是放在办公室、家里,还是车上,无论是给家人还是送朋友;

以“艾”的名义,

给自己和家人、朋友来几个吧。

院长品荐

艾草坐垫艾草木靠枕

纯棉蓝印花布

坐靠艾草可祛风解压

一年四季轻松疗理身心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cs/13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