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
普通群体中有高达13.3%的人在一生中会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使得社交恐惧症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通常更眷顾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单身的和经济收入低的人们。男女患该病的比例基本持平——1.4∶1。
同样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会有太大的“收获”,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带回了无限的来自陌生人的“批评”、“愤怒”等等,尽管大多是他们自认为的。
最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在公共场所讲话,包括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对话,还有害怕约会,害怕拥挤的公共休息室,甚至害怕在他人面前写字等等。
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大国之魂》,其中讲到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时,在交战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鬼子自动投降,或者大势已去还苟且偷生的。他们统统会选择为天皇“玉碎”,就连随军慰安的女人也不例外。
大家琢磨琢磨他们这种想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来看看日本社交恐惧症的情况就知道了。
在日本,患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直视别人的眼睛,而且担心他们的某些个人特征比如脸红、口吃、体味被别人指责,因此,患病者的焦虑更多地集中在可能会冒犯别人或使别人不安,而不是自己感到尴尬或者难堪!
案例某村,有个男孩叫小强,在他15岁时,第一次显示出了社交恐惧症的征兆:他拒绝与任何同伴接触。
小强后来大概花了7年时间才勉强修完大学课程,主要原因是他拒绝考试,尤其是口语考试。大学毕业并获得工程学学位,做了6个月的工程师辞职之后,他开始完全拒绝家庭之外的所有社会交往,因为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与权威人士接触,病症都会立刻在他身上显现:脸红、颤抖、冒汗、口干、心悸……
如今已经28岁的小强算是彻底“落家生根”了。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得出,社交恐惧症并不像大家认为的只是人际关系问题那么简单。社交恐惧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接受治疗的话,它将会成为一种慢性的、终生的疾病,几乎没有改善或者恢复的可能。
患有社交恐惧的个体比不患该病的个体更容易患有单向情感障碍(就是抑郁或者躁狂),此外,社交恐惧症患者也容易有自杀的念头。
溯源追寻社交恐惧症的根源,首先,还得从漫长的人类演变源头说起……
话说,在远古时期人们靠打猎为生,在与野生动物和某些危险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地对它们产生了恐惧。与此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对于愤怒、批评和拒绝别人的人的恐惧。
而人类的愤怒通常就体现在表情上。在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表情,来自迎面走来的路人的,与你交谈的熟人的等等。正常人一般会容易记住赞许的表情,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容易记住批评的。
为什么人类这种害怕愤怒表情的倾向被从远古遗传下来呢?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大自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体现:会躲避“愤怒表情”的人更可能生存下来,从而将这种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样在人类所有种族中,就有了倾向于躲避那些侵略性强的和享有社会特权的群体的这种特性。只是,过度躲避和敏感的下场就是可能罹患上恼人的社交恐惧症!
在我还住校那会儿,若是哪天在寝室中磨磨叽叽蹉跎了一日无所事事的话,便会心生悲凉,满腹怨气,抓住身旁的人吼它一嗓子:“我习得性无助了啊!”好为自己的虚度光阴找个开脱的理由。
习得性无助?!
到底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我本来可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时间,却任它们流走了,让空虚鱼肉我,这就是我的“习得性无助”。
回到社交恐惧症,一个人偶然一次或者几次体会到社交的创伤,但自己事后被当时产生的痛苦所困,多次强化暗示后,便有可能对以后类似的痛苦产生“习得性无助”。
案例一个小女孩,在课堂上偶尔一次发言不顺利,可能是结巴或者停顿,遭到了身边同学们的热烈嘲笑,这个痛苦一下子就被钉入心中,以后每每发言都和这次一样糟糕,而且愈演愈烈。
后来的情况是:在课堂上不能回答任何问题,因为无法出声;出门后不能去商店买东西,因为无法与营业员交流。但是私底下与家人朋友之间却不存在这样的障碍。
这便是因“习得性无助”而导致的社交恐惧症。
最后一个要说原因:
目前虽然还没有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遗传学的研究,看看到底和基因有没有关系,但是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一些父母的养育方式可能导致社交恐惧症:
①过于保护孩子,对孩子缺乏信任,缺乏情感支持。
②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spm.com/wacs/12138.html